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四个良好习惯
2009-11-26蒙庚阳
蒙庚阳
“高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夯实基础要学会回归课本”、“没有基础淡何能力”……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就是高考复习时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可想而知,课本在高考复习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学生依然重复着过去的故事:有的学生拿着课本漫无目的随便乱翻,似懂非懂,不知从何处下手;有的学生将课本置之度外,开始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有的学生认真读课本,但效率总是很低。现淡淡我自己在复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看课本的良好习惯(本文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2006年6月第3版)第六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为例):
一、培养学生挖掘课本知识点的习惯
1挖掘课本中的“关键词”
教材中写到:“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并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以上的“通常”这一关键词可以让学生反思为什么要用“通常”一词?这两字能省略吗?能否替换为“一定”或其他词语?那么,又是在什么特殊的情况或条件下才不会引起表现型的变化?教材里这短小精炼的词语究竟会蕴藏着怎样的深刻内涵?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去寻找可能的原因,如:①由于密码子具有兼并性,所以不同的密码子可能会控制同种氨基酸;②基因上某个碱基发生改变,它不一定是发生在基因中外显子的部位;③若突变的基因为隐性基因,则隐性性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④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的性状也有可能是一样的;⑤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看,发生突变的基因在特定的细胞里不一定能够正常的表达等等。通过师生共同的深入探讨,学生就会更加明白这一关键词原来隐藏的信息如此之多。同时,可以列举部分与“通常”这一关键词相关的高考题,来提高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如:2007年江苏卷第7题、天津理综卷第l题、四川理综卷第31题、2006年广东卷第7题、2004年全国理综I卷第4题等等,并停止学生通过做题来体验这些高考题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本节或其他章节上都有很多,若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挖掘出这些“关键词”的习惯,那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审题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寻找关键词时,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一个“度”宁,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挖掘课本中的“小字体”
这罩所说的教材中的“小字体”除了包括教材中镶嵌在常规字体里的小字体以外,还有“旁栏思考题”、“小资料”以及课外阅读、页脚小标注等内容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常常间接作为高考的命题范嗣,如:2007年的广东卷第15题、江苏卷38题第(I)问、天津理综卷第30题、2006年的北京理综卷第30题第(1)问、江苏卷第12题、重庆理综卷第2题等等。因此,从历年考题的考查内容来看,我们不可忽视“小字体”在高考复习中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改变原来看课本只看正文,而遗忘了“小字体”的不良习惯。
3挖掘课本中的插图
图表题在近年高考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学时,若能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看此图表达的本意是什么?)、“看图理解”(看此图隐含的内部信息)、“看图联想”(看此图除了表达与本节相关的知识点以外还隐藏着哪些与其他章节相关联的知识?然后用“图”作为连接相关知识之间的桥梁,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图”)以及看图画图等四种方式把本节教材中的六幅插图作为有效的复习资源融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帮助学生牢同地掌握好相关知识点,节省复习时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画图以及图文转化的能力。
4挖掘课本中的复习题
由于课后复习题相对简单,多数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高考中失分的现象常有发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许多高考题是课后复习题的变式与拓展”的思想。如: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高考题与课后复习题的对比(见下表),并认真分析,引起学生对课后复习题的重视,强调在平时学习中养成认真做好每一节复习题的习惯,当然可以包括对复习题进行有意识的延伸、变形、换量、重组等变式训练的加工,还可以包括向物理、数学、化学等其他学科拓展与渗透等。
二、培养学生动笔构建知识网络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J.S.Bmner)认为,当知识密切地构建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知识。因此,高考复习除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外,还应把复习的视野投向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针对本节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具体的构建网络的方法,如:图文结合法、树形拓展法、层递式构建法、列表比较法、关键词辐射法、热点归纳法等等,让学生动笔尝试构建网络图并作相互对比,筛选出一种更适合自己知识水平与思维习惯的复习方法,把教材中看似琐碎的知识点(与本节有联系的知识:DNA分子的结构、表现型、基因型、性状、有性生殖、培养基、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酶的特性、减数分裂的间期、癌变与基因突变的区别与联系、生物的进化、基因工程、内含子、生物的个体发育等等)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网,形成多个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提取教材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后反思的习惯
“创新始于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节教材在介绍基因突变的因素与基因突变的特点时,是以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而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时,不能只局限在让学生单纯地记住教材上所写的基因突变的三类因素和五个特点,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学会发自内心的反问: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这三类因素是怎样会引起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基因突变为何具备普遍性、随机性、低频型、多害少利性和不定向性等五个特点?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原因,最后教师协助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记忆的时间更长久。
四、培养学生把教材当成工具书使用的习惯
“熟能生巧”。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提炼性和典范性,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教材的本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学会指导学生把课本当成“工具书”来翻阅,具体的程序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主动翻阅凡是与此相关知识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章节,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同理,教师在讲评试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时,也可以用此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去翻阅教材,并作相应批注,便于再次翻阅。通过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它不仅可以强化对教材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从教材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时间,还能感悟到命题者是如何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来命题,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在高考复习中,真正备考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只要做好把阅读课本的各种方法传授给学生,一旦学生品尝到某种方法的甜头后,自然会主动地回归课本,并逐渐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复习效率,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