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应对

2009-11-26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劳动素质学校

万 成

目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很不平衡。一般地讲,农村学校好于城市学校,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好于高中,普遍学校好于重点学校,低年级好于高年级,非毕业班好于毕业班。但总体上都不能让人满意,劳动技术教育的滞后仍是困扰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一大问题,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更是在困境中跋涉,在探索中求发展。

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1思想认识上的偏颇性

困扰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深入开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们认识上的不到位,而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影响。从微观的学校环境来看,虽然中小学推行了素质教育,但学校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除,学校的行政干部、教师还只是从理论上承认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然而,一旦面对自身的实际利益和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他们便会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地位,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俘虏。从宏观的社会环境来看,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上大学就是人才的观念在社会上许多同志身上已扎下了根。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要能保证我的小孩上大学就是好学校。你们搞这个教育那个教育能不影响升学率吗?学生家长最感兴趣的是小孩上大学,而不是劳动技术教育。因此,认识上的偏颇自然导致了劳动技术教育地位的下降,使之成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一种教育。

2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滞后

一般地讲,农村中小学大多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劳动基地。可以安排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但农村中小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劳动的技术含量低,无法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而城市中小学则仅有很少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基地,实验室也仅能提供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的实践则无从谈起。因此,劳动技术教育只能是就理论讲理论,学生得不到实际的锻炼,其动手、动脑能力也无法培养。抽象的理论教学导致了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大,感觉它可有可无,学不学无所谓。

3师资水平的低下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数量虽基本够了,但质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从指导思想来看,许多学校不是从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出发,把素质好、有能力、有专长的教师安排任教劳动技术教育,而是把那些老弱病残差的人安排任教劳动技术教育。难怪有人给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师送雅号:“剩人”“闲人”。这些教师不仅素质相对较低,而且他们本身对任教此课也是牢骚满腹,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普遍有一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马虎了事。

4管理上的随意

劳动技术教育课既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就应纳入教学计划,就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科学的考核,可事实上很多学校是没有这么做的,随意性很大。劳动技术教育的教材在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地区甚至无教材;教学无明确的计划,无章可循,学校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想干就可以不干;教师想怎么考核就怎么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也是可有可无,且与他们的实际利益不挂钩。因此,不少学生往往视劳动技术教育为游戏,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门课。

二、中小学劳技教育滞后的应对策略

由于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展不普遍、不规范,久而久之,导致了中小学生厌恶劳动、追求享乐的多了,埋头苦干、讲求奉献的少了;挥霍浪费、讲求时髦的多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少了;娇气懒散、任性自私的多了,勇敢勤劳、助人为乐的少了。无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优秀的劳动者,而现在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其劳动素质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推动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

1促进人们认识上的提高和全社会观念的转变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意识支配的,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被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思想观念上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消极影响,思想上瞧不起生产劳动和劳动人民。因此,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必须解决这一思想制约因素。而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强化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价值的认识。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来看,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社会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一方面人通过劳动改造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不断地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为此,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必须从旧的、陈腐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误区,充分认识劳动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生成才中的作用。学校不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而且还应耐心地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劳动技术教育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促使全社会和学生家长扭转偏见,取得共识,自觉地支持、鼓励中小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2加速新人才标准的确立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制定新的人才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完善,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其主体意识、功利意识、成才意识的增强。但在成才道路的选择上,很多学生却不得不面对一考决雌雄的极大困惑,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把自己一生的命运寄托在高考上,上大学(尤其重点大学)成了其成才的唯一标志。在此情况下,中小学生自然不会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劳动技术教育,而是凭分数考取理想的大学。本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直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中,但其本身不应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并不否定考试,只是努力实现考试的科学化,并使之服务于提高国民素质这一个总目标。因此,面对目前中小学这一实际状况,我们要加速新人才标准的确立。要切实转变升学第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转变重才轻德的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转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3冲小学劳技教育应体现新的内容

从现代劳动的特征来看,现代劳动是一种智力性的操作技能,练习固然是形成操作技能的基本途径,但练习并不是机械反复,它更需要人们动脑才能完成。尤其是随着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脑力劳动的作用日趋上升。为此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应体现新的内容。一方面,随着经济、知识形态的变更,人的劳动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更重要的应定位于人的适应性上;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应更多地在一些现代劳动者应掌握的基础技能上下功夫。因此,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应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4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劳动技术教育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而解决这一问题则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地解决好。学校最需要做的是把劳动技术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一是要加强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学科齐备、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劳动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比如安全保障制度、评估考核等制度;校外教育机构也是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负有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开展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和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责任;家庭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也是有自己优势的,只是家庭教育应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应重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5应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是要突出教育性。注重中小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习惯的养成。要加强中小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使其将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包括劳动技术素质以适应未来建设国家的需要。二是劳动应适量、适度,中小学生身心发展仍不成熟。自我保护的能力也有待提高,他们对劳动的环境要求较高,尤其是劳动的安全、卫生条件要求高。因此,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保障他们生理、心理的发育需要。三是要增强趣味性。从维系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因素来看,趣味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假如一项劳动本身无趣味性,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将要下降好多。为此,我们应努力增强劳动的趣味性。四是坚持发展性。劳动必须具备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学科知识与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创造性地应用在劳动中。促进学生的体脑结合,使学生在自己所热爱的劳动中不仅掌握了劳动技术、技能技艺,而且发展了自己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劳动素质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