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项目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2009-11-26杨振
杨 振
近年来,中小学校逐渐认识到教育科研的价值,给与了课题研究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在很多学校,教育科研还只是“做秀”的道具,课题从热热闹闹地开始到轰轰烈烈地结束,只有极少数教师参与,最后成果不能变为常态,无法进入学校文化之中。更突出的是,不少教师的课题和论文的题目偏大、内容偏空,普遍存在着不注重指导教学实践的现象。这些都使得教科研工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教科研如何走出现实困境,真正亲近每位教师?一方面,我们要考虑到中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进行艰巨的理论建构;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正规的课题研究,一般要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研究周期长,所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多,不适宜教师“单兵作战”。因此,降低教育科研的重心,在一线教师中间实施校本研究项目不啻为上佳之选。它以“短、平、快”的研究形态使教师更快地进入教科研的“殿堂”,让教科研烙上自我的印记,从而实现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引领。
一、校本研究项目的性质与特点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是教育过程的当事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践者,他们占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第一手资料并需要总结和升华,他们面临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责无旁贷地要加以解决:这就决定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是“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科研的起点应是“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
校本研究项目所追求的正是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它的研究有别于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假设性验证,不同于学术专家的大型课题研究,而是侧重于应用研究、实践研究和微观层次的小型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它具有如下特点:从研究内容看,项,目由教师个人自己选择,研究内容切合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切人口小,研究的内容比较单一;从研究方法看,教师项目主要采取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从研究成果看,研究成果往往是微观、具体和适用的。
二、实施校本研究项目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曾经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都走上从事科研这条路。”因此,进行教育科研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校本研究项目是为自己而研究,为行动而研究,教师就少了“评审”的压力和“功利”的劳累,多了主动的探索与真情的表白,最终收获的是职业生命的幸福成长。
2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是体现诀别“教书匠”角色的新时代教师的品位和境界。谁参与教育科研,谁就可以掌握教学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并产生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教师开展校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意义和基本功用不是去建构新的理论,更不是去刻意包装几个“成果”当花瓶用,而是遵循“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探索、收获即成果”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建构学校的研究型文化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LStenhouse)曾明确提出了“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念。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有着质的区别。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并非要求他们都成为博学大师、书斋学者,而是强调能够养成一种研究习惯。校本研究项目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实战为目的的,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有利于教师激发出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的机智,在实践中以正确的、良好的、恰当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
三、校本研究项目的实施要点
1加强组织引导,注重过程管理
项目研究必须经过个人申请、开题答辩、中期评估、结题考评这几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教师思维将处于激活和开放状态,对教育问题表现出深刻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教育理论表现出强烈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并主动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当代教育发展动态,追踪现代教育发展前沿,使自己不断充实、提升和发展。学校应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项目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行全面审核,在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充分发挥咨询和动力作用。项目选题不限,但研究内容要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或管理相联系,与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促进教改、提高教育质量有一定的价值,注重过程和实效;项目研究周期不宜过长,一般以学年为单位;每个项目自实施之日起,每半学期项目负责人须写出该项目的阶段研究情况报告和下阶段研究的工作计划,报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备查;若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故需调整方案、增减项目组成员或要终止项目研究的,须南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理南,报经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审批。
2提倡团队合作,营造研究氛围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之间互相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实现信息共享,能促进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努力理解他人的看法。老师之间进行合作,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有利于课程整合和教师的自我成长。为了更好地发挥校本项目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倡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领衔人的项目组。项目组需要接受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的全程管理,包括计划管理、制度管理、队伍管理、成果管理、档案管理、经费管理等。项目组把有相同志趣的老师凝聚起来,在共同的话语空间进行团队协作,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整体功能。项目组的规模不宜过大,原则上由2至5人组成,可以跨学科、跨年级,各项目组之间人员一般不交叉;项目组负责人最好带1至2名青年教师作助手。这样,通过学校研究型文化的建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广大教师共同学习、探讨、交流,形成良好的研究效应,催生一批研究成果,使得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3完善考评制度,彰显激励功能
为调动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教改的积极性,保证项目的扎实开展,需要建立教师参与研究项目的考核制度,奖励成果并注意成果推广。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教师校本研究项目成果评奖活动;学校对项目实施中取得成绩的教师应在评优、职评、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所有项目应在研究工作完成后接受鉴定和验收。由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管理领导小组提出结题申请,并备齐研究报告、论文、图表、软件等资料,由项目管理领导小组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项目研究的成果形式不限,可以是论文、教案、案例、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学习笔记、教育教学技术软件等。评审组本着科学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照项目申请书中有关预期达到的目标,对研究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通过考评和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教师在研究中感受到自身专业价值的提升。
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成才之路。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是实施校本研究项目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真正承担好教师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还要通过教学实践的真实感受,不断追问实践、质疑解难,完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对教育教学实践理解的建构和再建构。教师多开展“贴身式”的校本项目研究,不仅可以快速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使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好地收到实效。
教师校本研究项目本质上是对自己实践的一种省察和反思。它强调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问题解决,成本和规模小,追求以较“小”投入获取较高回报。这使得全方位推进基于问题的校本研究成为可能。可以说,教师校本研究项目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点,也是基础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走势。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究项目既是事业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充分发挥校本项目的内聚力、引导力、开发力和提升力,让教师在研究中增长教育机智、收获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