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德泽 特教生辉
2009-11-26喻丹
喻 丹
作为贵州省高校第一个特殊教育中心的毕节学院“恩梅特殊教育中心”。正成为毕节地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残疾人创造学习成才的园地。对此,美国科学院院士萧庆伦教授给予极高的评价:“特殊教育彰显的是一个学校的人文胸怀和社会责任心,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这一点连哈佛都没能做到。真是令我们惭愧的事。也让我对毕节学院充满了敬意。”
2009年4月2日,在毕节学院“恩梅特殊教育中心”落成典礼上,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著名经济学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籍华人、俞恩梅基金会代表萧庆伦教授说:“今天捐助的这100万元是恩梅女士的遗产,为它的归宿,我寻找了20年,今天终于将它交给了你们。”
萧庆伦教授接着又说:“特殊教育彰显的是一个学校的人文胸怀和社会责任心,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这一点连哈佛都没能做到,真是令我们惭愧的事,也让我对毕节学院充满了敬意。”
创建特教,服务毕节经济社会发展
毕节地区有残疾人50多万,他们中大多数处于极贫状态,2.5万名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60%。全区仅有的两所特教学校:毕节盲聋哑学校和纳雍特教学校只能容纳200名学生,残疾学生入学率低,特教师资匮乏。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改善残疾入状况,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毕节和构建和谐毕节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全面服务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走特色办学之路,这正是毕节学院“恩梅特殊教育中心”创建和发展的背景与宗旨。
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说:“‘恩梅特殊教育中心作为贵州省高校第一个特殊教育中心,目的在于通过培养特教师资帮助更多残疾人得到专业教育实现成才梦想,旨在为全区和全省乃至全国的残疾人创造教育学习的园地。”
毕节学院于2007年申报成立师范特教师资专业,当年即招生100名普高学生。这批学生正好弥补5年内毕节地区每个县将建立一个残疾人服务中心和一个特教学校而产生的专业人员缺口。同时,根据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随班就读原则,有5个残疾儿童(特指盲、聋、哑和智障儿童)以上的班级必须配备一个特教师资,这批专业人员也将在毕节学院特教专业诞生。
这也是毕节学院积极谋动、果断创建特教专业的市场背景。
毕节地区残联理事长陈长友评价说:“帮助残疾^充分享受生命给予他们的权利,使之也能成为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人,这一点毕节学院的教育理念与举措值得肯定。”
秉持传统,专业化为特殊群体服务
任何事物都有发芽生根的土壤,毕节学院创建特教专业,与扶残助残的校园文化是分不开的。毕节学院多年来在招生工作中除了制订残疾学生招生计划外,还主动向省招生考试中心提出招录残疾学生,扩大残疾学生的招生规模,为更多残疾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点得到了贵州省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主任周宝英的好评。同时,毕节学院还通过各种渠道对残疾学生给予特别资助,提供较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在奖、贷、助、补、减、免等方面对残疾学生给予倾斜,确保入学的残疾学生100%获奖、受助。
难能可贵的是,毕节学院还积极接收残疾人就业,目前全学院教职工中共有12名残疾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助推着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身残志坚的李小霞老师和廖为海副教授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在这样的氛围中,毕节学院在特教事业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2007年。毕节学院特殊教育普高专科专业成立,同年,首届特珠教育专业(专科)普高学生100人入学。
——2007年,学校与毕节地区教育局、地区残疾人联合会联合举办了毕节地区首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班,为威宁、黔西两县培训在职特殊教育师资44人。
2008年,与重庆师范大学合作创办了特殊教育成高本科专业,签订了两校联合办学协议,招收在职特殊教育本科函授生。
——推行特殊教育辅修制度。面向在校生举办手语辅修班、残疾人舞蹈表演辅修班、残疾人计算机应用辅修班,使学生毕业后成为复合型人才,以此推动试验区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辅修班利用晚上及周末开设辅修课,学员获得规定学分,便授予特殊教育专业辅修证书,并优先推荐到各县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人服务中心就业,以弥补目前毕节地区特殊教育师资的不足。
——紧扣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毕节地区残疾儿童入学困难的实际,在小学教育等相关师范专业中把特殊教育基础课程,特别是手语等基本技能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使毕业生做到一专多能,做到师范专业学生人人掌握手语会话,懂得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具备在普通中小学面向就近入学的“三残(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实施小学乃至初中教育的基本素质。
——与地区残疾人联合会签订协议,重点实施招收毕节学院残疾学生大专班、举办毕节学院特教师资辅修班、创办毕节学院特教师资(手语、盲文)专业三个合作项目。
学院诸种举措坚定了社会各界捐助特教中心并倾力支持今后学院特教事业的决心。毕节地区残疾人联合会长期关心帮助在校残疾学生,为新入学的残疾学生进行残疾鉴定,办理残疾证书;为在校残疾大学生争取到每人每年1200元的补助。
身体力行。引领社会扶残助残风尚
毕节学院共有残疾学生21名,其中学生分布在各个院系各个班级,随班就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成为激励其他学生的榜样:
——中文系06级本科2班的卢敏,右臂缺失,不仅专业成绩名列前茅,还在学院举办的心理知识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勇敢地参与普通话形象大使的选拔;
——计科系06级本科班的陈忠,双腿残疾,终身只能靠轮椅行走,人校以来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光华奖学金及学院奖学金。
——与陈忠同班的郭勇,3年如一日地照顾陈忠,在2008年贵州省高校首届“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中,两人高票当选,作为唯一的组合成为颁奖典礼上的最大亮点。
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说:“残疾入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保护他们,促进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大量残疾人不能自力,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负担。加大残疾人大学生招生力度,让残疾大学生随班就读,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康复和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学会生存,学会交往,能够顺利地回归主流社会,才是真正体现教育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殘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所展现的现代教育思想。”
大学生助残协会与特教研究会是毕节学院40多个学生社团里最具特色的两个,它们的宗旨,前者在于通过社会实践呼吁唤起社会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后者则在于通过专业研究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助残协会成立两年来,定期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扶残助残,协会同时得到地区残联的授权,在“世界助残日”和“全国助残目”承办大型文化演出,聚集全局残疾人共同庆祝自己的节日。特教研究会则更多地从专业的角度来梳理了解毕节地区特教的现状、问题和研究改进的方向与举措。
不仅校园扶残助残蔚然成风,作为试验区最重要的教育与文化机体,毕节学院的师生就像宣传车与播种机一样,还将扶残助残的风气扩散延伸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广泛而持久地辐射和影响着试验区国民的文化品格。
继续与春天同行
残疾人视野是与春天同行的事业。
在毕节学院,能强烈地感受到残疾人从救济到自强,从接受到回馈的感人氛围。毕节学院特教事业与扶残助残让试验区的残疾人前所未有地得到更多的实惠,让残疾人事业前所未有地更加深入人心。
陈长友理事长评价道:“毕节学院着眼于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参与到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值得嘉奖和肯定。”
毕节学院大学生助残协会被毕节地区残联授予“爱心集体”称号。2009年,毕节学院获得“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称号。
毕节学院党委书记陈永祥说:
“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要比健金人多得多,他们应该同健全人—样享有人的—切尊严和权利。残疾人这个社会最困难群体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个重要标志。继续满腔热情地关心残疾人,通过教育手段扎扎实实地给他们创造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成果,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一直在努力。”
2009年的秋天,又将有100名特教专业的学生走进毕节学院。汤宇华介绍,学院即将进行院系调整,特教专业将从教育系分离出来独立成系,并争取在2010年申报特教本科专业。
在学院的大力推动下,毕节试验区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教体系: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特教中心——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学府,残疾人都将拥有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