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的问题与对策

2009-11-26李丽洁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中英语

李丽洁

作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已成为不同文化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沟通的最直接和重要的载体。能否“通过今天的教育,把明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培养成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跨文化态度、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对于满足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促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跨文化目标却并未完全走到前台,也没有对英语教育教学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弱化的具体表现

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英语课标”)明确指出,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英语课标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跨文化目标要求。为英语教材使用的文化导入、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测试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在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跨文化目标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

笔者从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入情况做了调查,调查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情况对大学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进行分析研究,调查对象涉及到山东省、黑龙江省、北京市的三所高中,包括一所重点高中、两所普通高中的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调查表45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316份。回收的量表经过SPSS11.0分析处理后,得出的调查结果见下表。

得到的结果反映出,教材资源在使用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导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弱化现象严重。笔者将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从以下三个层面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弱化的现象进行具体描述。

1、知识目标:文化项目偏狭,共时性特征式微

在高中英语课标所制定的四级目标中,各个级别均有跨文化目标方面的详细描述。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与其中所提出的具体的跨文化目标进行对比,在跨文化知识目标方面,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所涉及的文化项目不够丰富,并缺乏一定的共时性特征。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英语文化中常见的社会生活规范缺乏基本的解释。如,外国朋友邀你出去吃饭不意味着肯定为你买单,因为在英语文化中,如无特殊说明,朋友邀约吃饭通常实行AA制,而在我们国家则一般是谁主张谁买单。虽然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信息,但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却很少传递与之相关的知识,或传达得不够准确、全面。二是对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介绍。如英国的殖民帝国时代的概况、美国内战的前因后果等常识性的历史知识,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理解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很少被提及。三是对英语国家当代物质文化含义挖掘不够。如好莱坞的文化魅力、双子座的政治意义、得克萨斯州克劳福德农场的特殊地位等,对于学生了解美国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大有裨益,但学生很少能在课堂上获得与之相关的信息。

2、态度目标: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占据主流

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即“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参照系,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并进行价值评价的观念与行为”。尽管它“对于凝聚民族感情、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蔑视其他民族价值观和信仰,易导致跨文化交际双方不信任、甚至产生冲突,常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占据主流。具体表现为,对与本民族文化有较大差异的社会文化习俗、审美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等,许多教师习惯用自己民族的文化视角、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对之进行臆猜和评判,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成见或偏见。比如,受传统文化观的影响,我们通常把在高中一年级英语教材中出现的《威尼斯商人》一课中的夏洛克当作典故,来比喻贪得无厌的高利贷者。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几乎所有的教师也都从我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出发,无一例外地将他定性为唯利是图的奸商的代表。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其实在另一方面,他也反映出西方人对金钱的价值观念,以及西方国家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仅仅将其视为反面典型显然有失偏颇。

3、行为目标:偏重语言符号意义上的文化身份认证

克利尔(collier,M,J,)和托马斯(Thomas,M,)将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定义为“对某个有着共同符号意义系统、遵守相同行为规范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并被认为得到这个文化群体的接受”。可见,文化身份有符号意义和行为规范两层含义,具有某种文化身份的人应该既能自如地运用该群体共同使用的符号意义系统,又能自觉遵守该群体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在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过度重视学生对语言符号的掌握,严重忽视其交际行为规范方面的养成。具体表现有二:一是课堂教学片面地重视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的机械积累,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学科化”的特征。语音、语法、词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的使用、教法的运用及测试内容的选择都围绕语言知识这个核心展开。二是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为表征,但其实质仍是对语言知识的巩固。所谓四项技能,重视的只是学生语音、语调的标准,词汇的积累以及语法的正确性,并不是语言产生和发展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至于引导学生按照英语文化的社会规范,有效、恰当地使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策略方面的训练几乎缺失。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弱化造成的消极影响

1、跨文化知识的获得偏狭陈旧

跨文化目标弱化所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英语文化知识狭窄、片面而陈旧。一方面,狭隘、片面的文化知识会导致以偏概全的后果,使学生无法看到在英语语言背后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文化特征,使其在运用英语交际时易产生误会和歧义;另一方面,有些文化知识过分陈旧,已不能反映当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点,不利于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正在发展变化中的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现状。

2、跨文化现象的认知刻板僵化

跨文化目标弱化所造成的隐形后果是,易使学生对流动、变化的文化现象形成刻板印象和僵化的文化认知模式。刻板印象是人们依靠第二手资料,套用固定模式,去理解、看待某个文化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心理倾向。首先,形成成见的学生往往想当然地认为一个文化群体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特点,而无视同一文化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其次,他们过分关注不同文化间或同一文化内部

的共性,而忽视不同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者,由于成见常常建立在有限的信息来源基础上,对异文化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和失误就会频繁发生,影响到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语言目标的实现遏阻滞后

跨文化目标弱化所产生的间接后果是,它不仅阻碍了英语教学的文化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英语教学语言目标的实现。忽视跨文化目标,会造成英语学习成为一种静态的语言知识的叠加。由于与文化背景和现实社会生活脱节,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缺乏适切性和实效性,会导致学生对浮游于实际交际之外的语言知识和囿于纸上谈兵的语言技能的学习产生疏离感,学生心理上潜存的拒斥感成为实现课堂教学语言目标的隐性桎梏。

4、教学活动的组织离心背向

跨文化目标弱化所引起的连带后果是,跨文化目标没有得到鲜明的彰显,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实现高中英语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的实现。如,缺乏跨文化目标的导向和核心影响力,会导致教材使用中缺少应有的主动的文化导人,教学法的选择容易偏向于语言目标的实现而背离于文化目标的需求,测试内容和方法不利于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文化目标,教师跨文化教学素质相对低下等后果。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的强化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要求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担当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责任。尽管当前教学实践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强化跨文化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和行为目标是突破束缚、斩断羁绊的利器。

1、知识目标:系统化和专题化合璧

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是零散的、背景知识的学习。也不可仅只担当语言教学的催化剂和辅助工具,而应形成自己的系统。在系统内部,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跨文化目标为分类依据,归纳出若干主题。

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客观知识系统和主观知识系统。在客观知识系统内,归纳出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和常见的物产物质等文化主题;在主观文化系统内部,归纳出英美人交际风格、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和宗教观等不同主题。在确定文化主题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维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化现象的呈现方式;二与语言知识的教学相结合;三对教材中出现较多的英语国家的社会行为规范知识进行选择性教学,把重点放在当代常识性的社会文化及日常生活规范方面,如美国人的时间观念、DIY精神、饮食习惯、对个人隐私的尊重等;打电话、致谢、购物、问路、道歉等方面的表达习惯;以及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师生之间交往的特点等。

2、态度目标:浸润文化相对主义思想

所谓文化相对主义,是强调不能用简单的“好”、“坏”、“高”、“低”等二元标准对民族之间的差别进行评价或归类的文化思维方式。它强调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存在是由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所致,不同文化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异同存在。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浸润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即帮助学生认识到,文化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之间没有任何优劣之分,交际者应学会文化移情,从对方的价值观、文化特征和社会规范来理解或评价他(她)的交际行为。具体来说,在面对异文化现象时,能够采取开放和接受的态度分析和观察文化现象,将目的语文化或其他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在面对文化差异和冲突时,能够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个人文化参考框架,以包容的态度接受文化差异,将文化差异与不同的价值、意义系统联系起来;在面对不同文化视角和价值观时,能够根据具体语境。适时地选择和建构适合当时交际需要的文化参考框架。

3、行为目标:建构多元文化身份

外语教学的行为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跨文化调试、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会建构一种流动、变化、综合的文化身份。在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的行为可能经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意识(awareness)、关注(attending)、反应(responding)、实践(acting)和互动(interacting)。”

具体到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第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化解敏感性;第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应对新的跨文化交际环境的同时,勤于反思本族文化,反思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第三,帮助学生学会调整心态,机动灵活地适应模糊、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紧张和痛苦;第四,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立体的思维方式,能够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环境,有效、恰当地使用语言知识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第五,帮助学生学会在交际出现困难时,能够因时、因地、因场合和对象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或能够使用一些策略使交际继续下去,完成交际任务。

责任编辑:刘永庆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高中英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两块磁的交际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Ways of Communication
情景交际题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