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衔接教育机制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009-11-26樊志瑾
樊志瑾
近年来,不少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顺利度过“磨合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障碍甚至偏激行为。自杀、犯罪、逃学等不良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震惊之余,我们更需要反思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究其原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节是影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加强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方面。我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视物质生活关心,轻精神需求的扶助;重智力投资,轻思想道德的引导;重前期教育成果的回报率,轻大学后续教育的责任心。高中生在校时间长,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少,面对高考压力,家长关注的重点就是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孩子一旦考取大学,家长如释重负,认为家庭只要提供经济扶助,而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则依赖高校统包。就是这样一些家庭培养出的学生进入大学,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过激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基础教育方面。从高中教育的层面来看,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力,社会对学校工作评价的片面性及国家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的投入偏少,导致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一些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不力,片面强调应试教育,忽略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
3、高等教育方面。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学校相对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德育和劳动教育;文化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品德教育形式化,两者在一定程序上与实际脱节。尤其对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处于“磨合期”的大学新生缺乏必要的“保养”意识和教育转化机制。导致这些学生不能顺利度过“磨合期”,甚至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4、社会和同伴群体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加上法制建设不健全,社会信用度下降,不健康的、低俗的影像制品、出版物和网络文化盛行,在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和庸俗的精神满足为尺度去评价个人得失,在刚刚进人大学后,面对各种诱惑和丑恶现象,心理失衡,把持不住自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的不良现象,与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决策层,包括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重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有关。因此,重视大学新生的“磨合期”的教育,加强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接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二、遵循规律整体联动,完善衔接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学生铺实可持续发展之路,完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势在必行。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当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要求大学和中学教育工作者携起手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和大学生心理都具有易振奋、易波动,易走极端、感情用事的特点,而且大学生还容易出现自我扩张、自我中心等自我认识的偏颇,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的特点。比如在对待异性的问题上,高中生由于学业压力等原因,对异性的关注与渴望被压抑,而大学生一方面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并希望获得爱情,另一方面又容易处事失当,行为失控。由此可见,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有区别但也有共同之处,这就要求不论大学和中学教育者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其特点,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2、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具有前瞻性、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的特点,教育具有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适应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为使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可以被视为广义国民教育体系的层级结构。与教育发达国家比,我国的教育层次比较简洁,但是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如缺乏衔接、转换机制等。这要求教育者应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拓展融合教育资源,共同铺实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遵循社会发展要求。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四年大学生活就能速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尤其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互支持与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才能为学生铺实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整合资源健全机制。推进衔接教育
1、建立高中班主任与大学辅导员的沟通机制,为大学新生顺利度过“磨合期”奠定教育管理基础。中学和大学不同,中学实行班主任制,学生几乎能随时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照顾。大学实行辅导员制,大学生有时甚至一星期都难见辅导员一面。学生刚进入大学,远离父母和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有诸多的不习惯,难免会产生一些无助感和不适应性,不少同学对高中班主任念念不忘。因此,一方面可建立高中班主任与大学辅导员的沟通机制,充分利用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形成的情感优势,互通学生信息和思想动态,共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第二次断乳期”;另一方面高校可改变传统的做法,改进和完善辅导员制,督促辅导员做好入校生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
2、建立高中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机制,为大学新生顺利度过“磨合期”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首先,对于大一新生,在进入高校前,高中的心理教师应提前做入学前的心理动态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相关学生作心理辅导或讲座;其次,高中心理教师要及时与高等院校心理教师建立工作联系,向他们提供入校生的心理档案,以便于高校心理教师及时、准确对入校生的心理状况作出诊断,建立心理档案;第三,高校心理教师应根据高中心理教师提供的入校生的心理信息,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辅导与咨询,帮助大学新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情绪的调适能力,使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做到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思想健康,把心理困惑解决在进入大学后的起始阶段,为他们在大学的健康成长打通“绿色通道”。
3、建立高中与大学师生的交流机制,为大学顺利做好学生过渡期的转化工作提供决策基础。首先,高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到有关高中参观考察,了解高中的课改执行情况,深入课堂观摩中学老师讲课,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动态,研究中学与大学管理模式的异同,为自己制定对大学新生的教育规划提供参考;其次、高中应组织教师和学生到大学学习考察,参观校园,深入课堂,了解大学教学要求,了解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改革方向,拜访专家、学者,聆听教诲,拜访学友,互通情况;再次,高中应充分利用大
学教育人才资源优势,聘请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到中学作报告,开设专题讲座,让学校领导、教师及时了解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大学的改革动态,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和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等,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高中与大学德育工作的对接机制,为学生顺利度过“磨合期”,奠定品德和能力基础。首先,发动大学、中学校联合进行德育工作衔接课题研究,加强两级学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使德育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制度化轨道。可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交流会等。互通信息,交流经验,通过交流讨论,弄清大学、中学校德育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攻关。其次,大学要借鉴中学经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大学不太重视学生家长在大学新生教育中的作用,对此,大学应转变观念,可选派有教育经验的老师对家长开展指导性的讲座,尤其针对城市里的学生父母,可通过信笺、电话、网络等渠道建立与家长的信息互通机制。大学要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使三者教育和谐统一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出优秀人才。第三,大学、中学应相互借鉴,为学生顺利度过“磨合期”,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构建锻炼和发展平台。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和资源帮助新生培养自律能力、耐挫能力、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领导能力。
5、建立高中与大学党建资源的共享机制,为新生的思想转化奠定组织基础。加强中学与大学的党建资源共享机制,既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顺利度过“磨合期”,并通过他们带领其他同学顺利度过“磨合期”的需要。一是中学要与大学做好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衔接;二是加大青年党校工作力度,努力培养合格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使这些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进入高校后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其他学生顺利度过转折期;三是与高校共同建立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跟踪调查机制,及时对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业绩进行动态评估,以便及时给予教育和帮助。四是建立固定的大中学校党建衔接工作交流网站,鼓励大中学校党建工作者、党员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上网交流,确保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顺利度过“磨合期”,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做好中学与大学的教育衔接工作,为学子铺实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以此为课题,认真研究,加强探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条符合中国教育实情、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路子。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