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教学案例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2009-11-26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典型性案例新课程

章 亮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普及及广大教师的不断实践,教学案例作为一个新事物,已经得到教师们的认同与支持。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案例的撰写,以此践行行动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由于各地教育评审机构和教研室(所)对教学案例的推崇,使得教学案例撰写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自觉,一时间掀起了教学案例撰写的高潮。不仅各大教育类报刊中随处可见一线教师亲自撰写的教学案例,而且还出版了一些在全国都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案例专著。

郑金洲先生的研究认为: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即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教学事件。郑先生更进一步认为作为行动研究的教学案例必须具备几个特点:第一,所描述的情境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真实发生的;第二,通过问题或疑难的解决往往能改进教学行为的;第三,必须发生在教师身边的典型性事件。应该说,这个观点很有见地,较为全面地指明了教学案例的全貌。

尽管如此,我们阅读了一些教学案例之后,发现许多教学案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需要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加以克服的。

一、教学案例写作中人工痕迹非常明显。我们不排斥教师对所撰写的教学案例进行必要的文学修饰与叙述上的剪裁,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加工出来的案例”。可以看到无论是发表的还是教师们平时撰写的案例,有很多反映的主题是“表扬”所取得的教育“意外”。给人的感觉仿佛就是“表扬”具有囊括一切的功能。然而事实上,在基层的教育者最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因而,国家教育部也根据人们的反映及时地放弃了原来的观点,认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放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我不否认表扬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但是很多案例描述的情况完全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规律,有的还逆规律而行,但他们都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些案例就像有些领导的讲话一样,还没有见到其举措究竟获得了什么实际效用之前,就已经做出了“效果相当不错”的结论。譬如表扬学生,对初中生来说这种方式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于高中生就无效。案例撰写者如果能够比较实际地反映“表扬”在某种情境中的有用性,而且能够带给案例阅读者以同感,深刻地体现案例写作的典型性,这才是真正的案例写作。

二、教育案例是为了证明某种观点而写。这可是一个通病,我每次读案例,总有这样的感觉:只要读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大略地知道文章的后半部分内容应当是什么,我不敢说作者们所反映的事实我都见到过,但是凭着已有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我们基本可以知道个子丑寅卯了。这也就暴露了教育案例撰写的另一个误区:为了证明某种观点而写。恰恰相反,作为研究,尤其是作为新课程要求一线教师参与行动研究,就是希望教师们能够在实践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去证明教育专家们已经说过的成果。尽管后者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拾人牙慧断不可能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案例是行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实际所进行的探索性的研究,而且教育本身有着无穷的偶然性,你完全可以在某一件事上悟出一些道理来,或许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意义,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发展的要求。

三、教学案例的模式化倾向严重。教育界普遍认可教学案例的撰写得有案例背景、案例问题解决、案例反思及标题和附录等相关的几个必要的内容,但普遍认可的并不是亘古不变的铁律,非得如此不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甚至是一些教研室(所)评价过程中也是奉之为圭臬,这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其实,既是一案一例,说明一种现象,反映一个事实,找到一个规律,研究一种共性的东西,完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何需拘泥于一隅呢?在体裁上可以是日记、散文、札记、书信、甚至语录;在叙述逻辑上,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也可以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再分析问题,且不可一而统之,搞一刀切,窒息教师研究的生气。

四、案例研究追求的价值目标过于理想化。以为经过怎样的努力就会达到怎样的效果,表现在案例写作中,很多案例中讲到学生经过简单的鼓励、表扬在各方面都获得较好的表现。为了让案例吸引人,专门设置了一些诸如“不期而遇的……”“一次意外的……”之类的标题,通过一个华美的情境让读者陷入到他们设定的构思中。至于对什么样的表扬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则语焉不详。事实上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撰写不是也不需要大家去追求获得“经过怎样努力就会有怎样的结果”的理想效果,而是要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为其他人或者自己进一步的行动起到较大的参考作用。证明和总结,在行动研究者看来是低层次的,只有对行动的深刻反思,才能真正获得提升教师能力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效果。

五、案例所反映的内容过于幼稚化。这不仅是案例撰写的毛病,也是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认知的不完善,教育行政机关对新课程实施所采取的谨慎态度,再加上新课程培训也是逐步地从小学推广到高中教师。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很多的教学案例都是反映小学或初中生的情况,而高中生的情况则反映的比较少,这其实很正常。那么可以想见的是,反映这三个学制的案例应该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不能一概而定。否则就违背了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也就很难令人有信服感。所以阅读案例时,如果看到用哄啊、捧啊这些办法来对付高中生,并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我是不太相信的。案例撰写内容幼稚化实质上反映出我们教师在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上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以为顺着学生就是以人为本;以为教师不上课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为讨论就是合作……

六、教学案例文体意义的扩大化。按照案例本来的意义,将叙事容纳进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是有问题的。按郑金洲先生对行动研究所提出的几种表达方式:课例、案例、叙事、课堂志等。其实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有些虽然与其他表达方式存在着交集,如《教学月刊》就把案例当作是叙事的一部分。有些教师把课例当作案例来写,忽视了案例的典型性与反思性;有些教师把计划总结当作案例来写,忽视了案例的反思性与探究性;有些教师把课堂志当作案例来写,忽视了案例的疑难性与探究性……不一而足。事实上是对案例含义没有正确的理解,的确,案例写作与其他各种表达方式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交集,但绝不能因此而当成是从属关系。

总之,案例写作是增强中学教师研究的一种新兴的模式,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然而,作为一种成长的研究形式,也需要大家去共同研究、利用这种教育研究的表达方式,避免各种可能的问题的出现。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典型性案例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思考
来源国信息和产品类别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技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