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时而导 主动交流

2009-11-24张朝晖

教师·上 2009年9期
关键词:习作笔者教学内容

张朝晖

一节课精彩与否,源于学生是否有精彩的发言。课堂学情灵活多样、变化莫测,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倾听,关注学生,从容迎变、应变,形成高效互动,往往能在出错的时候重建共构,从而使课堂上的生成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记得一位老师教学《林海》时,学生把课文中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一般老师会纠正学生读准就可以了。但这位老师善于倾听,抓住这一字之差,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课文中写的是‘不大一样吗?”

生齐答:“是大不一样。”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的区别可大了!”

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

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没有被老师忽略,而生成的新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主动交流,让课文的学习水到渠成。因此,我们只要给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动态生成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将得以升华。

课堂上,班级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吸引学生目光的偶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只要是敏锐捕捉,巧妙调控,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一次,语文课刚上了十分钟,突然,乌云密布的天空飘起了雪花,如碎玉似柳絮,这可是入冬以来第一场雪,学生的眼球一下子被吸引,谁也没有心思上课了。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盯着窗外,嘴里还小声欢呼“下雪啦!下雪啦!”教学内容早已确定,教学过程也早已设计,可是看这群小家伙不可能按原计划学习下去了。这时,笔者临时改变了教学程序,把原有的教学内容放下,捕捉住眼前突发情境中所蕴涵的习作因素。于是,笔者让大家到走廊上赏雪,孩子们大声欢呼跑出教室,个个看着,谈着,讨论着,有的还伸手接雪花,人人神采飞扬,教师也在他们中间谈论自己的感受。最后离下课只有15分钟了,笔者让大家回教室谈谈自己看到的雪,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学生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随着学生的笔尖飞舞,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佳作应运而生。

下雪,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教师如果“兴师动众”严厉批评学生,不准他们看雪,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讲读课变成观察“雪”,把突发事件变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虽然表面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它让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习作课,使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应独具慧眼,将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示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李湘蓉)

猜你喜欢

习作笔者教学内容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