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报告
2009-11-24李再湘
一、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实状况,总结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过程中的新鲜经验,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按照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做好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专项调研的通知》(教师司【2008】48号)要求,湖南省开展了“湖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的专项调研。
二、工作进程
1.调查组织 。 湖南省成立了以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同志为组长的调研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葛建中
副组长:廖湘生黄超文
成 员:蒋维加贾腊生胡惠明李再湘
统 计:肖波戴玮
2.调查对象 。湖南省各市州教师科、教师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代表。
3.调查形式 。①座谈会;②专项调研;③问卷调查。
4.调查时间 。 2008年11月25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指示,转发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有关通知和相关问卷调研表106份,至2009年3月5日收回89份调研问卷,随即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开始撰写调研报告。
三、调查结果
1.湖南省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湖南省拥有普通中小学总数18058所,其中农村学校总数13570所。普通中小学教师总人数为496486人,其中农村教师总人数为238016人,公办教师为429389人,特级教师919人,县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含学科带头人)总人数为16516人,幼儿园总数为5516所,幼儿教师总数为31310人。
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情况。
(1)设置情况。湖南省有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5个市辖区、87个县(县级市),共设置教师进修学校106所(18个市辖区无教师进修学校,通道县进修学校与通道职业总校合并,醴陵进修学校已撤并)。
(2)资源整合的基本情况。①完成了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电大几个机构之间的整合的有15个单位,占16.85%;②完成了培训、教研、电教几个机构之间的整合的有14个单位,占15.73%;③没有进行机构整合,但经常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有53个单位,占59.55%;④未进行机构整合,也未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有7个单位,占7.8%。
(3)教师培训机构基础条件情况。①占地总面积为2442亩;②建筑总面积为825095平方米;③教室配备:普通教室的配备1234间,多媒体教室213个,计算机教室159个,多功能报告厅51个,其他综合型教室465个;④图书阅览室藏书总数为1800685册,订阅杂志5613种,报纸1383种,音像资料161893学时;⑤各机构拥有计算机总数为9075台;⑥配备摄、录、播设备80套;⑦建构了机构自身网站的有53个,占59.6%;⑧本地区实现了“校校通”工程的有44个,占49.4%,培训机构实现了与“校校通”相连的有37个,占42.5%,其中有42个单位为本地区网络体系提供服务;⑨机构中设置了教师培训科85个,干部培训科55个,教育科研室43个,中小学教研室共计230个;⑩机构拥有完全由机构主办的附属学校16所,基地学校23所,实验点51个,未设立实验基地的26个;师资配备方面,各学科配备专职教师的单位占50%左右,而高中阶段配备语、数、外三科师资的单位只占45%,其他学科均在35%以下。
3.干部队伍情况和教师队伍情况。
(1)干部队伍情况。校级领导共382人,其中男性357人,占93.5%;女性25人,占6.5%。按年龄分,56岁以上的占3%,46~55岁之间的占40.1%,36~45岁之间的占44.2%,35以下的校级干部占12.7%。按学历情况分,硕士研究生21人,占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7%;其中85.4%的干部具有高级职称。
(2)教师队伍情况。
专职教师结构:①教职工总数为3296人,专职教师2592人,其中男性占64.6%,女性占35.4%;②专职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老化,56岁以上的占7.6%,46~55岁之间的占26.5%,36~45岁之间的占46.1%,35岁以下的仅占19.7%;③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拥有博士学位的仅有1人,硕士研究生也只有49人,仅占1.8%,绝大部分教师都只有本科学历,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7%;④专职教师中职称情况也不容乐观,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36%;⑤在专职教师中共有特级教师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3人,有56.1%的教师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⑥在这些专职教师中拥有16年以上教学经历的有1287人,占48.3%;⑦在这些机构中主持“十一五”省级以上课题的有89项,参与研究的有69项。
兼职教师结构 : 兼职教师总数为1283人,其中来自义务教育学校的有605人,占47.1%;来自高中学校的有407人,占31.7%;来自高校和科研部门的有271人,占21.1%。在这批兼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8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66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577人。
在培训者培训方面 : ①从培训内容上划分:参加教育科研培训的占62.9%,新课程培训92.1%,信息技术培训93.3%,学科业务知识培训75.3%,还有参加培训技巧和中外优秀文化知识培训的分别为49.4%和15.7%;②从培训方式上划分:请专家讲课的占87.6%,下校指导教学活动的占83.2%,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占69.7%,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的占86.5%,运用网络研修的占57.3%。
4.整体作用发挥情况。
(1)在学历培训方面:有84.27%的机构从事专科学历培训,有79.78%的机构担任了本科学历的培训,有4个机构担任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培训,有7个单位未承担学历培训。
(2)在非学历培训方面:①有33.03%的机构开展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共培训4692名校长,其中农村校长3286人,占70.04;②有79.78%的机构开展了新教师岗前培训,共培训新教师11424人,其中农村教师6130人,占53.66%;③有83.15%的机构开展了教师岗位培训,共培训78028人,其中农村教师51695人,占66.25%;④有64.05%的机构开展了骨干教师培训,共培训骨干教师8577人,其中农村骨干教师5815人,占67.80%;⑤有62.92%的机构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共培训73154人,其中农村教师53571人,占73.23%;⑥有66.29%的机构开展了全员培训,共培训教师116880人,其中农村教师84854人,占72.60%;⑦农村教师中参加3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44506人,2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44542人,1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76959人,有39887人从未参加过集中培训,占总人数的24.03%。
(3)在培训方式方面:有97.75%的机构采用过面授辅导方式,有82.02%的机构采用过现场教学培训过,有73.03%的机构采用过专题研讨培训方式,有21.35%的机构采用过情景模拟培训方式,有46.07%的机构运用过互动体验式培训方式,有65.17%的机构进行参观考察的现场培训,有62.92%的机构采用函授辅导方式进行培训。
(4)在远程培训方面:有50.56%的机构运用光盘教学资源进行远程培训,有64.05%的机构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远程培训,还有10.11%的机构借助卫星转播方式进行远程培训,在89个被调查的单位中有20个机构未开展远程培训,占22.47%。
(5)在远程培训授课方面(2007~2008年度):在201学时以上的有16个单位,占17.98%,在101~200学时的有15个单位,占16.85%。
(6)在校领导和教师下校指导方面:①校领导下校在31~40天的有98人,占23.56%,领导下校在41天以上的有165人,占39.66%;②专职教师下校指导在51天以上的占32.82%,教师下校指导在41~50天的占19.58%。
(7)在组织送教下乡(校)方面:在101次以上的有5个单位,占5.62%;在51~100次的有7个单位,占7.86%;在30次以上的培训单位有36个,占40.45%;另外还有3个单位从未举办过送教下乡(校)活动。
四、经验总结
1.机构建设与发展经验。
加强研修机构建设,完善教师研修网络。湖南省有15个县级培训机构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措施,构建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校本研修运行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设了快车道。如长沙市岳麓区充分整合教育局直属的师训、教研和仪器电教职能,构建了“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中心,实行“教研训一体化”。并构建了“以校为基础,以区、片为平台”的三级研修网络:①建立健全学校教研职能机构,区直属学校、教学片成立教科室,配备专人和兼职教研员;重建学校教研组,建立了以学段为单位的学科教研组和以年级为单位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②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教师专业联合体。教研组在学校教学教研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教研组建设,他们坚持了下校调研制度,每周到学校调研一两天,及时发现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在教研组建设工作中,他们始终把握以下三方面基本原则:一是以需求为基点,定位教研组目标。他们要求教研组在制定教研组计划时,充分考虑本组教师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确立本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以目标为牵引,保障教研组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以制度为保障,活化教研组活动。他们要求各学校教研组活动做到“六定”,即:定时间、定时量、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确保教研组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三是以评价为机制,提高教研热情。他们注重对教研组的检查、考核和管理,每年评选与表彰优秀教研组和先进个人,促进了学校教研组与教师教研主动性的提高。③出台研修管理制度,规范校本研修行为。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研管理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与实施,确保了学校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常抓不懈,规范了校本研修行为,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创新培训内容、模式与手段等方面的经验。
(1)重视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实中学校和教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隐藏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来讨论,将无法开启行动研究的大门。”(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P193)针对教学现实,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帮助教师寻找教学问题,引导教师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以此作为后续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针对现实中一些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思考的现象,我们要引导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实践中,可运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多种教研形式,组织教师探讨实际问题,发现与剖析教学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认识。
(2)引导教师广泛开展问题教研。问题即课题,当问题的价值被人们认可与提升时,问题就转化成为一个个课题。我们要注意加强“问题”与“课题”的转化工作,帮助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将一系列问题课题化,开展“问题教研”。具体做法是:帮助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操作的课题,在课题目标的导引下,经由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帮助广大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形成课题的同时,还应该组织与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教研指导与服务机构,在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区县教研部门应该发挥特殊的作用。我们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课题指南》,为各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参考选题,并按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规律,认真做好课题立项、开题论证、形成性检查、结题验收等方面工作;提出“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目标和要求,引导教师立足校情,立足学科教学,投身教育科研,追求卓越。
3.农村教师培训经验。
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很多农村教师培训的好经验,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有限的资源,通过科学管理,从而获得较好的培训收益。如新邵县就提供了他们的很好做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送教下乡。新邵是一个多山的省级贫困县。为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解决工学矛盾,进修学校采取送教下乡的培训形式。
(2)走出去,引进来。为了开阔中小学教师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新邵县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所谓“走出去”,一是选派骨干教师去北京、长沙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观摩、考察,以借鉴培训经验,二是选派一线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班主任培训、学科培训,以提高培训者的素质;所谓“引进来”,就是聘请国家级或省级专家来讲学,使广大教师能及时接受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3)进行自主研究,内部提高。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他们依据本县实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研究与开发。如根据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编写了《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指要》。
该校已形成了如下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送教下乡;二是科研兴校;三是对培训进行调研跟踪,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培训者业务水平;五是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优质培训队伍,上挂高等院校、省级名校,下联中小学校,组建一支由教授、专家、学者、名师以及本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
4.构建教师进修院校网络平台的经验。
建立问题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将教师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建立了个人、教研组、学校、区县市四级教学问题资源库。采取会议交流、竞赛交流、网络交流和文本交流等主要形式实现教学问题资源的共享。教师个人的问题资源库以教学后记、教学札记、教学日记、教学故事、学习笔记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集中到教研组或年级组,组内合作研究,经验分享。学校的问题资源库着重收集校内带普遍意义的问题,校内进行研究,成果推广。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则将各校的问题资源库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提炼为区域性问题,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本着“服务、引领、指导”的宗旨,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构建和完善了集“研”“训”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教育信息平台。与此同时,组织一年一度的校长论坛、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教育理论知识考试和两年一度的教育年会,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五、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国家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被“边缘化”。有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进修学校当包袱甩、撤、停、并、转现象确有存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
2.政府对培训机构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方面:国家和省政府虽制定了比较好的政策,各级财政要将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用于师训,还有教育事业费、学校公用经费等都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师训,但无法落实到位,等同空头支票,从而造成师资培训无钱,教师进修学校生存都成问题的现状。由于没有经费保障,我们的培训只好向参培学员收取学费,教师的待遇本来就不高,且学员回单位报销难,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培的积极性。
⒊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它既不是普通中小学,也不像大中专院校;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像单纯的教学单位;它就像悬崖上的一株草,在夹缝中求生存。
4.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进修学校待遇不好,一些优秀人才不愿在进修学校工作,造成内部人才流失,外部优秀人才难引进。师资配备欠专业化。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研究“校本教研”“音体美学科”等方面欠缺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培训时,经常要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请求人力支援。
5.在硬件建设方面,校舍陈旧,甚至连“D”级危房都得不到改造;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缺乏,设施设备有待创新。特别是明年新一轮继续教育即将开始,其设备能否满足全县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有待研究。
6.师资培训的模式、内容滞后,方法、形式老套。培训机构人员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学员参加培训要自交培训费,积极性更不高,加之培训机构因经费严重缺乏,培训条件很差,从而造成师资培训的恶性循环。教师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被逼参加培训。各学校及教育行政机构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给予保障,因此,相当一部分人不主动参培,甚至抵触。
以上问题,主要是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支持,培训机构的硬、软件不达标,受训者缺乏动力,经费的落实不及时、不到位,打折扣的现象时常发生,农村教师的培训存在“工学矛盾”“设备欠缺”“教师本身年龄老化”等问题。
六、对策与建议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是:
1.必须明确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教师培训机构应定位为“组织、指导、协调”等,动员全社会关注教师继续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让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转变中小学教师的学习观念,积极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2.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师训机构的投入。从人力、物力方面建设好培训机构的硬、软件。各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政策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列入预算,拨付给教师培训机构统一管理使用。学校的公用经费应有5%的比例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此规定必须由国务院、财政部、教育部发文,并作为当地党政一把手评估的必备条件。
3.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基础的建设。教育要发展必须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师训机构的发展。前者从知识、人才方面保障教育发展,后者从教学能力及教学实践方面保障教育的发展,两者兼顾。国家应制定专项政策保障师训机构的发展,从而发展教师培植、培训基地,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4.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请国家立法。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在制度方面,要施行持证上岗制,规范教师进行终身学习,这是从教的必备条件;在动力保障方面,要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建设一支人事制度相对开放的教师队伍。
5.强化管理措施,构建长效机制。构建“由上到下”垂直管理体系,构建“主管部门——师训机构——在职学校”的管理网络,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登记考核评价制度。
6. 创新培训方式。新一轮继续教育开始后,如何面向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师开展培训,有待在方式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责任编辑:郭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