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义范畴的习得心理分析与语义正确表达

2009-11-19周玉顺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6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范畴词汇

周玉顺

摘要:通过观察和内省,在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现,二语习得者使用英语词汇的时候,上位词或基本范畴词使用频率高,而下位词的运用却偏低,有些二语受体甚至采取规避原则。此类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受体本身词汇量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有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范畴之外的词汇。

关键词:词汇;范畴;心理分析

一、引言

在目前的各级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无疑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学生词汇量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英语水平。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词性变化较为困惑,尤其是动词的变化复杂多样,不同的变化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或语法功能。因此,诃性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英语学习的效果。结构语义学认为,某些词与另一些词之间是有联系的,是一种“含蓄”的语义关系,即一种在“词义”中暗示(或包含)的联系。含蓄的语义关系中有一种被称为“上下义”关系,即在语言中,有些词表示“类”概念,有些词表示“种”概念。根据心理语言学的观点,“类”概念包括“种”概念。心理语言学认为,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和使用又有许多精妙之处,难以用机械的方法表示,所以提出了原形模式,认为用一些特征不一定能表示词义,因为一个物体的许多特征可以是不正常的,而该物体仍然可归于某一范畴。认知语言学对词的范畴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区分出了上位范畴、基本范畴、下位范畴。我们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某一类范畴动词,学生倾向于用比较概括的词(上位词),或者说是基本范畴词。由此我们设想,学生的语料输入基本不存在问题,即在其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个范畴的词汇输入,那么是什么心理原因导致这种输入和输出的不平衡呢?为了对该现象进行详细分析,下文我们将对中国学习者语料库的学生写作语料进行考察和研究。

二、语料考察和研究

中国学习者语料库是依据中国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写作材料而建成的语料库,能够客观地反映中国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语料输出情况。这里,我们分别对英语动词中表达基本情绪的“哭”类动词(cry,sob,weep,howl,keen,blubber,wail)和“笑”类动词(smile,laugh,g,ringuffaw,giggle,titter,chuckle)进行考察,验证在基本词汇方面是否会出现上述现象,具体数据如表1和表2所示。

通过观察表1和表2我们发现,学生在使用这两类基本动词的时候,也是倾向于用基本词汇cry,smile,laugh而不是具体的表示“哭”“笑”方式的词汇。其实,我们在此所讨论的某类动词本质上是认知语言学所讨论的词汇范畴问题。范畴在形成的同时产生了词汇范畴,构成了一定的词汇等级结构,其基本结构具有特殊的地位。基本范畴词属中性词,使用频率最高。根据范畴理论,在一个范畴里面,基本等级范畴体现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具有明显的原形成员,是人们通过原形的相似原则和连续原则认知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由此,我们再来观察在“哭”“笑”的范畴里,cry和smile应该比其他词享有更多的家族相似性,而且都是单一的原形结构,因而能够作为各自范畴的基本词汇(原形)存在。而原形的产生早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词形简单、音节较少,故比较容易习得和掌握。这种范畴制约词汇习得和输出是由人类认知的特点决定的。然而,相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制约具体词汇的输出还有一些具体原因。

三、具体原因的制约

1母语迁移和过度概括

母语的迁移现象不容否认。成人在学英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母语,智力发展也日臻成熟,因此成人是从已知的事实出发,采用相应的方法学习英语。语言迁移就是研究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母语为主)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作用。根据Ellis的观点,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迁移,一种是负向迁移。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是负向迁移对于二语习得的制约。以“笑”类动词为例:smile,laugll,grin,guffaw,giggle,titter,chuckle分别翻译为“微笑”“大笑”“露齿笑”“狂笑”“哈哈地傻笑”“嗤笑、偷笑”“吃吃地笑”。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同样为“笑”的不同方式,汉语中每种都包含“笑”字,而英语则词形各不相同。成人因为有了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认为英语应该像汉语一样,要以“笑”为中心词辅以修饰成分来表达不同的“笑”的方式。所以,中国学生在作文中主要倾向于使用smilelaugh并辅以不同的修饰成分来表达各种不同的“笑”。另外一种相似的观点即过度概括,认为汉语中各种“笑”统一含有“笑”字,故过度概括英语中的表达应该具有对等性。我们知道,由于英汉语本身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对等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者很容易对母语和目标语中缺失的部分进行过度概括来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

2,规避原则

Ellis认为,规避原则也是母语负向迁移的一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二语习得者会有意识地避免使用他们认为比较难懂的词汇,尤其是当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差异的时候。心理学家也发现,英语学习者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规避一些语言结构或用法。有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的母语的某个结构的特征与目标语不同时,所产生的目标语中此结构的出现频率要低,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如果母语和目标语的结构有相同之处,则所生成的目标语中此结构出现的频率要高。我们认为规避和其他的负向迁移不同,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句子并非不符合语法规范,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学生规避使用具体词汇来表达“笑”的各具体概念,很有可能是学生不熟悉甚至不知道表达这些概念的词汇的拼写,但是学习者使用的上位词(基本词)是正确且符合语法规范的。而H,Kleinmann的研究证明。学习者对某些语言结构采取规避手段并不意味着他不懂得这些结构,当然还有别的原因(语言、文化的干扰)促使学习者采取规避手段。

3,心理因素对迁移的影响

Ringbom分析了语际共性的复杂性,解释说语际共性代指形式上(语言)的共性或者察觉(心理上)的共性。这两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互相作用、密不可分,形式上(语言)的共性应当是促进语言迁移的基本因素。他对以瑞典语为第二语言的讲芬兰语的芬兰人和以芬兰语为第二语言的讲瑞典语的芬兰人进行试验,结果显示,不论芬兰语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他们都将瑞典语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却规避从芬兰语进行迁移。他认为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与芬兰语相比,瑞典语和英语在形式和功能上有更多的共性。而Palmberg的研究指出,影响学习者第一语言知识迁移的关键是他们的“意愿性”,认为迁移受学习者对于语言间距离的理解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学习者越是认为本族语和目标语相似,他们就越愿意迁移本族语的词条。由此可见,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既有形式方面的又有心理方面的,进一步来说,即语言迁移是与二语习得者的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因此,研究语言迁移离不开对二语习得者心理活动的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总结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动词应用问题的表现及心理原因后,我们着重考虑了其对于二语习得者的影响。对于语言习得者来说,学习语言无非受两个因素制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即学习者本身,是我们上面讨论过的问题,而外部因素则包括教师、环境、社会文化等。我们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尤其在二语习得的初级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重要。所以,在二语习得者学习动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习得者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指引其在学习动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掌握基本范畴动词,还要注意对下位词的习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加词汇量,提高动词的习得水平。词汇量的扩大对二语习得者的写作和阅读同样重要:在写作的时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而词汇量的扩大同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范畴词汇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