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09-11-17孙淑颖
孙淑颖
[摘 要]:阅读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快与时代合拍,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还要亲近教材,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来引导学生悟文、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关键词]:中学生 阅读能力 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阅读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具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等多重功能,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阅读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所包括的读、写、听能力以“读”为先。“读”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间接对话。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圣杜甫谈自己的作诗的切身体会时,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之所以钟情于“读书”,是因为他们深知“涵泳工夫兴味长”的道理,只有“劳于读书”,才能“逸于作文”。
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要求教师阅读先行,笔者听说这样一件事,某高校出来的一位高材毕业生,当他走向社会时,竟然连一句整齐话都不会讲,一封情书、家书词不达意,错字满天飞,着实令人汗颜。因此,笔者认为亟需补上阅读这一节,可是,如何补,补什么,正是笔者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因为美,所以阅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处于花季的少男少女呢?他们是美的憧憬者、向往者、追求者。在他们眼里,貎美如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有儒雅的风度,令人神往的气质,才是真正的美,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自身更美丽,让学生乐于接受自己呢?我想语文教师要尽快与时代合拍,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力度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多读一些有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书,并做到“把薄书读厚”和“把厚书读薄”。另外,亲近教材,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用“少少许”去换取学生的“多多许”。并采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来引导学生悟文、悟情、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如《荷塘月色》一文教学,教师范读要读出月光下的荷花所独具的明艳,亮丽的风采和薄雾中的荷花所持有的朦胧,迷离的神韵,读出旧中国一个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渴望从月下荷塘清丽幽雅的景色寻求解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文以载道”,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教师将文字信息化为有声有情的鲜活的场景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因此,只有大量的阅读,才有“养其根以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又因有阅读,我们的课堂才有思接千载的机智,神采飞扬的潇洒。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们为你倾倒,为你喝彩,为你的教学艺术折服。“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语文教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博古通今,适时的示范与展示,可以让学生在惊叹中去效仿,由效仿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下去阅读,浅翔语文,教会近观“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感悟“百舸争流”。在生命长河中飞舟遏浪。适时引导学生走出迷惑,睁开迷朦的双眼,望望背影蹒跚的老父亲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和学生手牵手,追随朱老先生到清华园的荷塘上,那“刚出浴的美人”,身着“亭亭舞女的裙,”在“远处高楼上传来渺茫的歌声”。“绕梁三日而不绝”。
二、师生平等对话,因而阅读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寻求真理,而对话正是探索真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尽快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充当“平等的首席”,亲近教材,疏通学生与文学的对话渠道,尊重学生体验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阅读个性,如教《祥林嫂》一文时,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让学生自由思考,并相互讨论,然后自由发言,这样一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假期阿哥学生不断思考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于是我抓住时机,适时分成正反,在激烈的争辩中,学生各陈其词,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教师只需用心倾听,纵然学生说得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教师也绝不能随意打断,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还要在听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情感互动,要让学生从老师的举止、眼神和表情中看到鼓励,看到赏识。更何况任何物体都是给点阳光就会灿烂,学生是有思维能力的人,自然更不例外。我们的倾听是赏识、是尊重、是引导、是关注。学生从倾听中看到了灿烂的阳光,感觉到了尊重的力量,树立了自信心,激起了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自古道:“得生心者,不战自胜也,生心者,乃学生之兴趣也”。我们从倾听中了解到学生喜欢什么,想什么,要怎么做,从而决定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换位思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设计以学生好学乐学为本,营造调动学生自学热情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适时引导学生在亲近教材的同时,又注目于课外阅读,历届中高考获得优异成绩的考生足以证明广泛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其次,我们的教师也需看看郭敬明,了解一下方文山,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引导学生和书中古今中外的大师对话,教师读书也要求新,求好,读读学生中流传的畅传小说,猎奇中外知识,才能真正和学生平等对话,真正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收入,交流彼此的情感。因为学生是有感情的,有思维的,抓住学生心,引导学生在学习古今中外,传统文化过程中,日日汲取养份,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腹中有诗气自华
中国圣贤有两句至理名言:一是“周强旧邦,其命维新”,二是“道中庸而极高明”。正是中国圣贤的至理名言,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延续五千年而脉未坠,成为世界之文明史上的奇迹,我们是考试制度的故乡,是世界上考试制度最严密的国家。重视考试,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重视考试是应该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试更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今天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考试。有教育就有考试,没办法,在“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中,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里,寻找提升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源头活水,提倡主体性阅读,考试成为享受。
爱山,山美;爱水,水美,素质教育重在以人为本,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至于如何“教学学生阅读”,我想起了叶圣陶老先生的一段话:“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于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太过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