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009-11-17董宝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审美统一

董宝华 王 利 候 莉

[摘 要]:审美教育与德育是并行的两种教育,美育重在情感的陶冶和审美修养的提高,着力于培养有高尚审美修养的人。而德育重在意志行为的优化和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着重培养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两者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但二者又都有其共同之处,即他们都作用于人的心灵,都着重于人的人性、人格的修养。我们应该善于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二者的教育目地,也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道德养成 教育目的 审美 统一

一、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作用和意义

道德教育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培养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有德性的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道德教育看作一种历史使命。审美教育与德育是并行的两种教育,美育重在情感的陶冶和审美修养的提高,着力于培养有高尚审美修养的人。而德育重在意志行为的优化和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着重培养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两者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但二者又都有其共同之处,即他们都作用于人的心灵,都着重于人的人性、人格的修养。美育促使道德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涵养道德情感、磨练意志、提高道德修养的功能。对于二者的关系,美育的德育功能在历史上已被认识。在中国古代,《乐记》强调了音乐的教化作用:“乐者,德之华也,唯乐不可以伪”;张彦远提出过著名的“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的观点,还有很多人提出“文以载道”,都强调了美育的德育功能。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知识,而普及于社会”。即是近代学者提出的“以美辅德”的教育理念。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理想的艺术应该是对国家和人生都有效用;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是艺术的一个目的。文艺复兴以后,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高尔基更加明确地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他认为:美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在于培养完善的人。美学家席勒也提出通过美育消除工业文明造成的人性异化,解放人性,使人成为“完整的人”。美是人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也就是说,美育可以促进人类道德的完善。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其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是突出更多的德育意识和人文关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指出: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可见,以审美教育促进道德教育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和重视。

二、以审美教育促进道德养成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效果不佳,既有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有社会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现代教育的功利性滋生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教师在教给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时,忽视了启发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思考,忽视了学生精神与思想的健康与成熟,自觉或不自觉的忽视或放弃了道德教育;而在仅存的道德教育中又偏重于道德规范知识的传授、道德观念的灌输,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只告诉学生要遵守这遵守那而不探寻为什么遵守。重他律轻自律,使道德教育成为一门“课程”、一种单调枯燥的说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以审美教育促进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教育中一个悠久的、历久弥新的课题,它关系到人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如何把学较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已达到真正的“以德育教”呢?

首先,以审美教育培养道德情感。蔡元培先生曾经论述过: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那么,怎样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呢?他指出:靠美育的陶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的本身无须解释就可以影响人的心灵”。例如,小学美术课本中《色彩的魔术师》一课,学生在认识与使用颜色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音乐课本《花喜鹊和小乌鸦》一课,教师在教学中以歌曲为媒介,对学生进行诚实的养成教育,要比单纯的道德教育更富有说服力和效果。其次,以审美教育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从而唤醒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德育教育中,应充分利用积极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未成年人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再如,小学音乐课本《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和《甜甜的秘密》教学中,不仅仅能够带给学生韵律美的享受,同时也渗透着感恩教育,尊师教育等。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美的事物中所蕴含着的与“德”、“善”有关的内容,要有一种从美找“德”、“善”的眼光,这既是一种德育的技巧,也对教育者提出了加强自身修养的要求。

以审美教育唤醒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道德教育是美术、音乐等课程的一大优势。与其他学科相对比,美术和音乐教育更偏重感性特征,形象思维特征,心灵塑造的特征,突出愉悦、个性、审美和自由的特征。用美术和音乐教学进行德育从根本上避免了死搬教条的德育灌输,完全从学生的情感世界入手,由陶冶、启迪、感染而最终达到教化的目的,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并为学生提供自主道德判断的机会,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实现道德自律。在这些美育课程的审美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欣赏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善良、宽容、互相尊重的基本道德素质,以及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等优秀的道德品质;以绘画和音乐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在爱与恨,美与丑的描绘中完善人生理想和道德信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满足,把情感和理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了一种行为动力,推动学生向美的、善的道德行为转化。

虽然从某种角度看,道德教育是一种限制性的教育,是对人的某些欲求、行为的限制与否定,使人在否定与限制中懂得哪些是合理、应做的,因此它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审美教育是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产生愉悦的感受、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是一种“自我”的情感愉悦。但是我们应该善于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使人在愉快中接受否定和禁止,把“禁止”、“限制”融于享受之中,使之不仅接受,且会对道德准则有一种亲和感,使人乐于行善,做有道德的事情,这就会弥补道德说教的不足,从而达到二者的教育目地,也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加挺.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博颖.德育与美育结合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光明日报,2008-12-30.

浅谈高校大学生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审美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