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中伊斯梅尔形象分析
2009-11-17岳浩然程元施雪琼
岳浩然 程 元 施雪琼
[摘 要]: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与霍桑齐名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性著作,众多文学家、评论家对其进行了评述,表达了对这部作品广泛的看法:把《白鲸》看做是神话、诗歌、政治语言、心理学文献和其他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伊斯梅尔形象和棺材意象的分析来展示《白鲸》的主题。
[关键词]:麦尔维尔 《白鲸》 形象分析
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美国文学史上是与霍桑齐名的重要作家。生活在1 9世纪的麦尔维尔,其主要作品,都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反叛。
《白鲸》是麦尔维尔最杰出的作品,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性著作。小说叙述了一位名叫亚哈的捕鲸船船长率全体船员与捕鲸水手,追捕一条叫作莫比.迪克的白鲸的故事。莫比﹒迪克是一个令人心惊胆战、凶残狡猾的海中怪物,凡是捕鲸的渔民莫不闻风丧胆,谈鲸色变。亚哈的一条腿就是被它吞噬掉的。因此他决心捕杀白鲸,报仇雪恨。捕鲸船在大海中日夜搜捕,终于和白鲸遭遇。经过三天的追踪,白鲸终于被鱼叉标枪所击中。发狂的白鲸撞翻了渔船,船长亚哈被鱼叉标枪上的绳索缠住,一起卷入海中,最后两败俱伤,船沉人亡,只有船员伊斯梅尔生还,向我们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
一、伊斯梅尔的名字
伊斯梅尔这个名字是极富含义的。它来自于《旧约•创世记》:亚伯拉罕之妻撤拉不育,于是把婢女夏甲送与丈夫为妾,夏甲生子伊斯梅尔;后来撒拉自己也怀孕了,生子以撒,为使以撤独有继承权,她劝使亚伯拉罕将夏甲母子赶出家门。于是,伊斯梅尔就成了一个弃儿。这个名字也就因此成了流浪者或无家可归的象征。从《白鲸》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斯梅尔不仅仅是人世上的流浪者,还是一个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上的流浪者。从人物身份、活动环境和人生遭际三方面来看,小说中的伊斯梅尔基本保持了其“原型”特征:他离开安全舒适的陆地生活,出海作水手、作海上流浪者,暗合了“原型”人物与其母被赶出家门流落荒漠;他在漫长时光中与大鲸挣扎搏斗的“荒凉辽阔的大海”,喻示了“原型”人物聊以寄身靠追捕猎物存活并度过一生的巴兰旷野。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人物采取“原型引用”,一是借用原型“被抛弃的浪流者”形象,表明海上生活的孤独、艰难和凶险,在这一点上,“原型”为小说人物形象的渐次形成界定了基本的外部轮廓。二是由于文本叙事结构的需要,“原型”为小说人物命运的发展预设了基调和方向,从而使人物完成了从“幸存者”到“讲述人”的自然转变。
二、伊斯梅尔和奎奎格与亚哈
1.伊斯梅尔和亚哈
与亚哈不同,伊斯梅尔极富属于纯粹的思索者,而亚哈的思维总是落实到行动。伊斯梅尔想理解世界的意义,从他集中描绘对白色的恐惧,以及他对天边无底的清澈平静的蓝色大海的恐惧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奥妙的巨大空虚感到恐惧万分。但亚哈却想冲破理智的界限,要整个世界按照他的设想来重塑。伊斯梅尔回避“疯癫的痛苦”,而亚哈则陷入这种痛苦之中的。伊斯梅尔比亚哈更富有理智。
2.伊斯梅尔和奎奎格
奎奎格为人直爽,他同伊斯梅尔交朋友并同他一起登船做水手。他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忠实于自己的朋友。这在书中有数次表现,如在书的结尾处所表现出的他“忠实”的象征,他的棺材救了伊斯梅尔的性命,他是本书中人类之爱和兄弟亲情最显著的象征。
而伊斯梅尔和奎奎格好几次被描述一同躺在床上,还经常被描述为“结婚”或“婚配”。他们在旅店里醒来时,奎奎格的胳膊像配偶般地拥抱着伊斯梅尔。麦尔维尔频繁地使用描述异性浪漫关系的字样提到伊斯梅尔和奎奎格的关系,这看似同性恋的现象又代表着什么呢?其实,麦尔维尔是在用爱情和婚姻的词汇来暗示男人在海上的凝聚力和亲近关系。婚姻是岸上社会赖以组织起来的结构之一,但船上没有女人。于是水手们形成了一种以互相依赖为基础的关系:他们为保全性命而相互需要。因此从表面上看他们在相互“婚配”,在缺少其他关系的情况下,他们成为彼此的一切,如同父母、亲族、朋友以及恋人等。
三、棺材意象
“棺材”的主题在伊斯梅尔谈到“棺材店”时已经提到。棺材或类似的物体在本书里频频出现,例如,第三章里坟墓般的“喷水鲸”旅馆的老版就有一个“彼得﹒靠坟(coffin:棺材)”的不详知名,第一百一十章里,有一口棺材是给伊斯梅尔的食人族朋友奎奎格做的。到了书的末尾,伊斯梅尔浮在海面上,那只棺材“从海里射了出来”,成了他的救生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莫比﹒迪克也是这样冲出水面的,它同样是旺盛生命力和可怕的死亡的象征。整整一天一夜,他在棺材里漂浮在静静的大海上,奇迹般的并没有遭到鲨鱼的袭击。然后,他被“蕾切尔”号救起,“在其折回去寻找自己失踪的孩子时,只找到另一个孤儿。”
四、作为流浪者、追寻者的伊斯梅尔
伊斯梅尔有两个基本特点:他具有非同寻常的观察力,而且尽管他本性严肃认真,但他却有很微妙的幽默感。他的观察力使他有能力叙述莫比﹒迪克的故事,他的幽默除了防止本书成为灾难的流水账式的记录外,还为伊斯梅尔的人物性格保持了平衡。
伊斯梅尔除了在故事中处于中心位置外,并没有对读者交代关于自己的事情。我们知道他航海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某种抑郁,而按他的说法,上捕鲸船就是一种自杀——他相信乘捕鲸船出海的人,是被抛弃的人。从伊斯梅尔经常离题转向其他广泛的知识领域,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天资聪颖,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宣称捕鲸船一直是“(他的)最好的耶鲁和哈佛”。他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自学成才者,精通一切却做什么都不投入。
另外,伊斯梅尔还代表了《白鲸》这部小说和它的背景之间的基本矛盾。麦尔维尔构思了一个惊天动地、富于哲理思辨的故事,并把它放在了一个大部分成员是没受过教育的劳动者的环境中,有时伊斯梅尔似乎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有点像作者的一个工具。
但从全书来看伊斯梅尔是个形象饱满含义丰富的人,他不仅仅充当站在局外的观察者,他自己也主动融入生活,正如他在书中第一章透露的那样,他乐于冒险,确信要“与本人所逗留之处的居民都能友善相处”。另外,他与同他出身和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能迅速交朋友,他的兴趣与同情心几乎是无限的。
伊斯梅尔是个孤儿、被抛弃者、流浪者,他登船当水手去寻找一些生活的意义和奥妙,然而,他发现自己独自一个人在无情的大海上,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奥妙?或许不是,或许他在向我们暗示,奎奎格的兄弟之爱——曾救过他性命的棺材就是这一象征——和将他救起的“蕾切尔”所代表的父母亲情,使得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不友好的海洋般的生活有了意义。
参考文献:
[1]梅尔维尔著,成时译.白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孙建民.《白鲸》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J].域外视野,2006,(10).
[3]Laurence MacPhee.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马晓颖.复仇的代价——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评介[J].中国电力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