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对运动训练的启示
2009-11-17谢媛媛丁志英
谢媛媛 丁志英
[摘 要]:本文介绍了韦纳的二因素归因模型和三因素归因模型,提出了韦纳的归因理论对运动训练的几点启示:要进行积极的反馈,增加成功得体验;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明确各种影响因素可控性;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强调个人努力;谨慎地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实事求是。
[关键词]:韦纳 归因理论 运动训练
一、韦纳的归因理论概念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指出其性质或推论起原因。这一过程遍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自然而然、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归因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所做原因推论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归因理论讨论的重点是个人如何对周围事物以及行为结果进行解释,并说明这种解释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归因问题自提出以来,许多心理学家都对此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产生了很多的归因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应推韦纳的归因理论。
二、韦纳归因理论对运动训练的启示
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人们对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是激励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训练并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也可利用正确归因的引导,提高学习、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型给运动训练的启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进行积极的反馈
(1)尽量多给运动员提供积极的反馈(如“再起跳早一点就可越过去了”),而不是消极的反馈(如“你真笨,根本不会打球”),以行为定向反馈(如“这个球接得真好”),而不是特征定向的反馈(如“这种想法挺不错”),及稳定的反馈,避免在对待运动员的态度上表现出时好时坏。
(2)要使运动员的态度从“这不是我的过错”向“这是我的责任”的方向转化。
(3)要尽量利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如竖起大拇指、微笑、拍拍肩膀等动作来向运动员表示赏识、满意、承认、关心、接受等积极性情感。
(4)失败时避免用讽刺、侮辱、自罪性的语言,如“这球可是打绝了,没人能像你打得这么好!”“二十好几的人了,怎么还犯几岁小孩的错误,你就不能自觉点吗!”“我真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惭愧”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员只进行恭维和鼓励,适当地批评也是必要的。研究发现,主要给予积极反馈,同时,偶尔给予批评的教育效果比只给积极反馈的效果好。
2.增加成功的体验
一个人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不会轻易改变。这种看法从儿时就已开始形成,在整个生活中又不断得到强化。为了改变一个人对自己改变事物和环境的能力的消极看法,就有必要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不断地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而获得成功。有了一定的成功感,才可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相信“我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此,可以将运动员按照年龄、技能水平、体能水平分组,进行训练,以使不同的运动员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
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不同的人对成功与失败有不同的标准。高水平与低水平运动员有区别,一般人与运动员有区别,儿童与成人也会有区别。为了使人们能够有更多的内控性,应当以具体人与具体任务来确定合适的标准来评判成功与失败。一个年届七旬的老人,能天天坚持锻炼就是成功,而一个运动健将,则保持自己的世界纪录才能被看作成功。因此,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标准,但原则是,这一标准应是具体的、明确富有挑战性的、能够给人提供不断成功的体验的。
4.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在有些情况下,运动员不能有意识的注意到或清楚的认识到哪些因素是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如天气、场地、时间、教练、队友、技术动作、战术应用等等),因此,也就不能明智地计划自己的行为。这时,教练员应引导运动员区分各种因素的可控性并时时提醒他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控性较大的因素上,忽略那些不可控或可控性很小的因素。
5.明确与具体的目标
设置明确、具体的目标可以帮助运动员接受个人的责任。内控型的运动员有较高的自我定向和自我调节技能,他们更愿意为自己的成绩和今后的发展接受个人的责任。而外控型的运动员,则可以从这种目标设置训练中获益,因为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清楚地意识到设置目标-做出努力-达到目标的这种因果关系,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或部分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增强控制事物结果的现实感和自信心。
6.强调个人努力
一般来说,教练员应尽量少用外部归因(任务难度和运气)来解释比赛成绩不佳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事实,因为它能够让运动员产生无助感,使运动员觉得无法做什么事情来改变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结果。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应多强调运动员的个人努力,这对于培养运动员的内控倾向和动机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7.谨慎的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将运动员与队中优秀运动员进行横向的评价,会导致运动员自我能力感的降低(如“你怎么不能像王小宾那样传接球呢”或“你要是能像李木那样让人放心就好了”)。当然,对运动员分析其队友的长处并没有不好,但应注意尽量使用较为客观的标准和恰当的期望。比如,如果使用操作性的、具体的评论来指出运动员的不足,像“张非比你起跑快,是因为他在‘各就各位时,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起跑动作上,而你是放在听发令枪上,如果你改变一下注意点,你是可以提高起跑速度的”,有助于使技能较差的运动员明确了解自己应当做怎样的努力,才能改进技术,同时,也不会产生失落感和羞愧感。
8.实事求是
如果从教练员的观察和运动员的自我评价来分析,他的确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但结果仍未获成功,这时,就不宜再运用努力归因引导运动员。有些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必须尽最大努力,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比赛。如马拉松、铁人三项等。这时,某些外倾型的归因可能是必要的,如对手的水平很高、对气候不适应,等等。不分场合地一味运用努力归因,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会使运动员产生对教练员的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
三、结语
韦纳在关于成就情境的归因领域中所做的贡献,是其他心理学家无法比拟的。并且归因过程最多的,也是发生在成就情境中。与运动心理学有关的归因研究,也主要是应用韦纳的归因理论进行的。因此,韦纳的归因理论对运动心理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对科学、规范地进行运动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均有相当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台北市:东华书局出版社,1986.
[2]姒刚彦.体育运动焦虑与归因的诊断[A].邱宜均.运动心理诊断学[M].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3]张力为.训练与比赛中的归因问题(综述一).山西体育科技,1993.
[4]张力为.训练与比赛中的归因问题(综述二).山西体育科技,1994,(1).
[5]Weiner B. Theories of motivation: From mechanism to cogni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1972.
[6]Weiner B.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