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09-11-17杨振泉方维明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课程

杨振泉 方维明

[摘 要]: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其中包括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分类,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和讨论,课后作业中增加实验设计练习以及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和研究型实验,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检验和检疫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在食品开发、生产、营养评价和质量控制等环节中的食品卫生质量控制,对食品的卫生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同时它也是需要学生掌握和运用医学的各种诊断技术,检查法定的动植物疫病,防止病原在食物链上传播的应用科学。

目前,由于食品生产的不断发展,消费数量的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除了过去熟悉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污染、兽药、饲料添加剂、抗生素、重金属、霉菌毒素以及农药污染以外,一些新的食品污染物也不断出现,如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的“瘦肉精”和“三聚氰胺”中毒事件,欧洲比利时等国发生的严重影响养畜业和人体健康的“二恶英”事件,可能使人患上克雅氏症的“疯牛病”,在世界各地流行的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发生的大肠杆菌O157食物中毒等。为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发展要求,培养和造就出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懂法律、精通食品卫生检验检疫业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客观上也对这门课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作一些探讨。

一、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理论课特点

大多数高校食品科学专业目前开设的是食品卫生学或者是食品卫生检验学,侧重于食品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中的食品卫生质量控制,要求学生掌握并综合运用诸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分析、及食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安全的过程控制和风险的预防管理等与之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而卫生检疫学主要在兽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在多数食品科学专业并没有设置该课程。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和安全的认识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把动物性食品卫生纳入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领域。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是以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理论为基础, 从预防观点出发, 研究动物及其肉、蛋、乳和水产等动物性食品及相关产品的预防性和生产性卫生监督, 产品质量的鉴定、控制及其最合理的加工利用, 防止疾病传播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主要讨论如何保证人们获得合乎卫生要求, 适于人类消费的动物性产品,防止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其他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经由动物产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年来, 随着人类饮食习性的发展和改变, 动物性产品的检疫已经不局限于畜禽类产品, 水生动物产品的检疫需求也逐渐增多。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2005年开始把食品卫生检验和动物性食品检疫合二为一,设置了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采用的教材为我校焦新安教授主编的《食品检验检疫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从三年来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来看,普遍反应课程内容多、学时不够等问题。另外,对于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公共卫生学理论基础薄弱,对有些章节的内容难以消化和理解。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实验课特点

实验课是初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加深理解及联系实际的过程。《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正确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学好其它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毕业班的学生做好毕业论文实验的基础,学得好坏将影响将来从事科研和食品卫生检验监督等工作的能力。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从以往的实验教学情况看,我们除了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了单糖测定,蛋白质测定,添加剂的测定,重金属测定,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的测定,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等实验操作以外,还安排了抗血清的制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实验来提高学生对免疫检测和分子检测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为以后的科研和实际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验准备工作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一些高值仪器存在数量不够等问题,整个实验操作时间过长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检验检疫高新技术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对本科生开设了“副溶血弧菌tdh基因的PCR检测”实验,让学生了解分子方法在快速检测和鉴定病原微生物中的应用。我们在实验准备中首先完成引物设计、基因组DNA的提取,并设计好扩增体系和程序,做预实验,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考虑到实验操作的时间,学生只练习加样,扩增仪的使用,以及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等操作环节,通常要1天时间,即使这样学生仍然不能操作从细菌分离到分子鉴定整个检测的全过程。因此对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十分必要。

三、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措施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实验室的具体特点, 对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内容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对理论和实验课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

1.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分类

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的知识建立在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课程知识基础之上,在样品分析检测方面,除了样品的特殊性和与其他分析对象不同外, 并没有课程自身特别的方法原理。因此对授课内容进行精选分类和整合, 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是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普遍采用的授课方法是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分别逐一介绍食品中不同污染物的检测技术以及相应的控制途径,对一部分学生来讲, 由于不能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不能将前后的学习内容、不同的章节内容综合理解和记忆, 不能很好的将整个知识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最终他们总是感觉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的知识内容相对太多、过于零乱, 每一章节的内容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 导致他们不能抓住该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和相互联系, 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针对以上所述的客观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对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整体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精选和分类,把讲授内容重新分成食品检验检疫概论、方法、监管以及食品卫生质量规范,食品检验检疫技术,食品中生物污染物检测控制,食品中物理和化学污染物检测控制四大部分分别讲解,其中第二、三部分重点讲解,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整体把握比分章节一一讲解要好。

2.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和讨论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法,已为愈来愈多的院校、学科的教学实践所使用,特别是在商学院和法学院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案例法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很少被应用,笔者近几年在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案例法教学,案例法以其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起到良好的效果。在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 把理论学习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 能够培养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规, 熟练掌握基本概念, 合理运用学到的技术去分析和解决食品卫生检验和监督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并把前后所学到的知识点有机的融合起来。例如,在讲解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多次对文献报道的一些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分析和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兴趣,而且复习了前面所学的检验检疫法规、样本的采集、食品安全性评价,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质量控制等内容,对学生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连贯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益的。

3.课后作业中增加实验设计题

布置课后作业是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的必要的教学任务。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关系,为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共融性,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讲授的具体内容,引导和督促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课后大量阅读有关文献。为了更好地强化这一环节,我们在布置后作业的时候,我们通常根据课堂内讨论的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且课外查阅文献,设计取样方案和实验路线,并且尽可能详细到材料和方法和预期的结果。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当然,在出题的时候,选择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研究背景, 有相当的资料积累, 技术路线比较成熟,代表本学科当前研究趋势, 带有一定科研性质的实验,同时内容应比较新颖, 能够激发学生从事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设计实验中应用的方法和技术路线应是综合的, 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操作能力, 而且这些方法应是成熟的、比较稳定的、容易验证和执行的。对学生作业的批改,选择一些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课堂或者课后讨论。通过这种课后的练习和学生的自我学习,在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实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涉猎知识的能力。

4.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在现有的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常针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实验应用,各个章节的实验安排次数多,之间缺少连贯性。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开设综合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我们在食源性致病菌这一章节,设计了综合性实验“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的调查”,我们要求学生在这个实验中完成采样、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毒力基因的PCR扩增,数据分析、调查报告等步骤,涉及到的实验基本技术有培养基制备、细菌的接种、细菌的分离、细菌的培养、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氏染色技术、细菌的生化反应、细菌的血清学反应、细菌的活菌计数,PCR等,这样将多方面知识融合在一起,给予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训练,既能有效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资源,还能将多个实验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相关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态度,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存在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指出改进实验方案的措施,训练并强化了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通过综合实验和研究型实验, 改变了过去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才参加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在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时就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选项目的研究, 让学生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使他们不但拓宽了知识面, 增强了实际动手应用能力, 还培养了严谨求实, 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四、结语

食品卫生检验检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融合了食品卫生检验和动物检疫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食品卫生检验的技术,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食源性疾病传播规律和控制措施,这是十分符合新的食品安全形势下食品安全检验和监督人才培养要求的。但是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我们任课老师要着力探讨的问题。我们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出发,对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和整合,进行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增加实验设计练习和综合型研究型实验操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和实验室资源条件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励建荣,邓少平,顾振宇,等.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 2004, 4(4): 109-112.

[2] 李吉力.浅谈动物检疫学教学的改革[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5(3): 62-63.

[3]张玲,侯玉泽,李道敏,等.食品卫生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0(2): 64-65.

[4]姜云庆,冯一兵,许岩.《食品卫生检验》实验教学新理念的探讨[J].农机化研究, 2004, (3): 287-288.

[5]韩剑众,励建荣,顾振宇,等.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J].食品与机械, 2004, 20(6): 47-48.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