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教学心得
2009-11-17高群
高 群
[摘 要]: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代。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在他们的绘画中可以“异想天开”,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
[关键词]:儿童 儿童画 兴趣 想象力
在暑期的几次培训指导课中,我接触到儿童绘画。这期间,我接触到很多儿童的绘画创作,让我深切感受到,儿童绘画其实属于一种想象绘画,它以表达儿童的主观感受为主,不受客观形态和技术规范的约束,是儿童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因而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儿童画所特有的独特性。
首先,儿童绘画的形式具有单纯化、平面化,形象、色彩夸张的特点。例如,画面中人的身体和四肢可以自由弯曲,任意加长或缩短。可以在人的面部画出两个巨大鼻孔,也可在侧面脸上看到一双眼睛。可以把秋千吊到月亮上去,还可造出色彩斑斓、外观奇特的建筑物。儿童画中的这种形象语言,是形象和情感的统一。
其次,儿童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人是根据形象思维活动的生物,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孩子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眼。他们的世界广大而自由:月亮上能荡秋千;动物可以开音乐会;恐龙从侏罗纪来到现代社会;连老爷爷脸上的皱纹都可以用熨斗熨得年轻……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孩子们的世界广得叫人憧憬,美得让人流连。他们把不同时空里的事物同时呈现,把喜爱的物象拟人化。如老师要求孩子们创作一幅《救救大熊猫》的画。一个孩子在画面上画出一只大熊猫在哭,一群小朋友围了过来,有的送苹果、有的送香蕉,有的送巧克力。另一儿童异想天开,画了一个猪形的“储蓄罐”,上面帖了红纸,写上“寄给大熊猫收”,还帖上张邮票,真使人意想不到。发掘这种天真奇妙的创造力,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神奇的幻想,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问题,就会在他们心灵中挖掘不尽的美的宝藏,画出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第三,儿童绘画作品构图的随意性。儿童画的构图没有成年人那样多的规则和限制性。在画面安排上,既不考虑画面中的均衡对称,也不考虑画面的对比和协调。有时,他们会边画边移动视点;有时,会转动画纸反正结合;有时,在画纸上尽情地画,直到无处可画为止。就是这些随意性,构成了多种新颖的构图形式。
针对儿童画的各种特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儿童画进行教学。
一、激发儿童对于美术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孩子的心理特点是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满怀兴趣,总是以无法比拟的热情和兴趣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生活,对一切都感到好奇,当他们还不能用具体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便借助于各种材料乱画,试图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培养学习兴趣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这里“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要给孩子们更多的信心,要重视他们成功感的培养。成功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如何培养成功感呢?要不断不断肯定孩子们的优点与成绩,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们。孩子们会以愉快的心情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这种关系应该是亲密、和睦、诚实、信任和开放的。如《美丽的衣服》课题中,一位小朋友给小白兔穿上花裙子但画面太单一,于是,我就告诉她:“哇,你给兔兔穿上裙子了,很好,但是你看妈妈给你穿的衣服上有好多小花、小鸟,你也给兔兔的衣服装饰的漂亮一点,那兔兔会更高兴的。”于是,她高兴地继续画,不一会画面上的兔兔就用各种线条、图案装饰的丰富多彩了。
二、启发儿童绘画的想象力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在指导儿童画教学中要从他们心理特征出发,教育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作为儿童艺术创作的引路人,要善于了解儿童,启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感受,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的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神奇的幻想。
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观察是绘画的基础,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指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绘画对象的美,体会所画东西美在何处,并对绘画对象进行提炼,丰富他们头脑中的绘画形象。如画《我的家庭》时,我让孩子们提前回家观察自己家庭的陈设、色彩等特征。上课时,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庭:熟悉的家具、生活用品。他们在这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庭里成长、生活、,这里还有他们最亲近的人……这样,他们的思维打开了,绘画中的家庭很有特色。表现出的作品,从风格到色彩都丰富多彩给人以活泼、明快、朝气蓬勃的感觉。
四、要保护童心,尊重童趣,要体现儿童画自身的特点
儿童画的原始状态是自由的涂鸦,自从他们有点感觉开始,就会运用线条或者色彩来非常自由地、轻松地、甚至放肆地“涂鸦”。这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感觉,是最难得的童心流露,是最原始的创造活动!尽管在有些大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不像画,是“乱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始的“涂鸦”,才会有将来惊人的创造和想象。千万不能小看或打击这种可贵的“创造”。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家长或者启蒙老师,他们的目光应该是等待和希望,应该是鼓励和引导,应该是爱护和欣赏。尤其在低幼年龄的儿童,他们对形状和色彩的感觉都是出自于一种非常原始的、真挚的情感流露。他们拿起笔的时候是充满愉悦的,很轻松而随意的。也许,他用彩笔在“胡涂”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感的抒发,画面看起来很是令人费解。甚至在大人的眼里简直就是“乱成一团”的“不像画”,但是只要你能够耐心下来的时候,学会倾听他们绘声绘色的解释,还真能自圆其说呢!这可不是什么个别现象,尤其在儿童的涂鸦期或者低幼年龄阶段,一种自由的思维活动和轻松的表达方式,尽管显得幼稚和笨拙,往往却是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萌芽。从抖动的线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稚气;从歪斜的形象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童真;从随意的涂鸦色彩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纯真浪漫……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允许这些存在,保护童心,尊重童趣,用他们自己的笔说“画”,用自己的心来画“画”,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画”。这样的儿童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孩子自己的。
总之,儿童画就像是一幅幅儿童生命的图像,唯有重视美术教育,激发儿童创作灵感,培养其人文与艺术的素养,并落实全民美育、尊重孩子们创作中的自主空间,才能提升全民的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