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行孝道
2009-11-17刘洪生
刘洪生
[摘 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的中国大地却出现了严重的孝道危机,存在着种种不孝现象,当今子女不孝的原因是由于受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以及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论语》中的有关孔子的“孝”道,做好“养亲”“敬亲”“关亲”“承志”“安葬”“追念”等方面的工作。重新恢复“孝”道。
[关键词]:孝道 伦理 孔子 论语
一、孝道出现严重危机
1.农村养老问题触目惊心,孝道失传严重
据2006年2月8日黑龙江报业集团的《生活报》以及各大网站报道,“农村半数儿女对父母麻木”。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孙辈的也多是老人。一年吃不上两次肉,平日兜里没有一分钱,小病挺着,大病等死的例子并不鲜见。这些老人不是村里的“五保户”,也不是民政部门的救济对象,但由于儿女的不尽孝,使他们成了“三不管”,其生活境况反倒不如无儿无女的老人。他们对儿女多有抱怨,但大多不忍心将儿女告上法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老人的儿女生活水平至少高于父母几倍乃至更多。很多儿女们认为,父母没冻着,没饿着,就是自己尽孝的最高标准了。
子女不孝是家庭养老问题的一个根源。
2.孝道失传原因分析
为什么我们周围会出现这么多不孝子孙呢?这里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1)八十多年前,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的一批青年掀起了一场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一概拒斥儒家学说,全面排挤了儒学内涵中的包括“孝”道在内的道德文化、人文精神的倾向,产生了把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绝对对立的片面性。
(2)“文化大革命”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
(3)近十几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使一些人拜金主义严重,亲情淡漠。
(4)现今的各种法律中不像古代有专门针对不“孝”的惩罚条文,对不孝敬父母的人只能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
凡此种种导致了作为全球文明的礼仪之邦反而出现了孝道缺失的严重危机。
二、研习《论语》“孝”道,大力弘扬孝道
儒家开创者——孔子,对作为生活伦理的孝道,在《论语》中并没有专章的论述,多数是散见于该书的一些章节,但仔细研读,我们还是会发现,书中阐述的孝道还是有系统的论述。兹分析如下。
孔子认为,行“孝”的全过程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论语》里面记述的“孝”行,主要体现在“事生”和“事死”的表现上;判断是否尽到孝的标准为是否做到让父母无忧;行孝道的作用是不“犯上”、不“作乱”。
1.《论语》里的“孝”行——“事生”和“事死”
(1)“事生”要做到养亲、敬亲、关亲、承志
①要“养亲”,供养父母,管吃管喝。这是最低要求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论语•为政》)。古代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所谓“养”,就是起码要保证父母的衣食住等方面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在我国,在城市里,原先有工作的老人,多少都有点退休工资,大部分老人,基本生活没问题。在农村,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老年农民夫妇的生活几乎全靠儿女供养,所以,“养”在农村就成了老年生存的大问题。现在,农村不孝顺父母、奉养父母的很多,这些忤逆的儿女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当然,不是说城市里就没有奉养的问题。即使父母有生活费,他们不愁吃穿,也应该在物质上多关心父母。
②要“敬亲”,对父母尊敬才称得上“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赵又春先生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孔子把存有“敬”的情感看作是“孝父母”不同于“养犬马”之所在,实际上是把这看作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敬”的情感就不是动物的本能,而是人伦关系引发的人的心理反映;确认孝不仅是“养父母”,一定还要有“敬父母”,就是自觉按“人伦之道”来生活。因此,缺乏对父母的敬,在形式上是抹杀了待父母和待犬马的区别,本质上则是没有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把自己降为动物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有事弟子服劳,有酒食父兄先尝,还不能算是孝,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真正的孝。这段话启示人们,老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孝的本质在于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真有这情感,则一般说来,总能对父母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决不会颐指气使,粗鲁放肆。至于体力上的侍候和物质上的供给,人和人之间会因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些人有时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这并不说明就是不孝。“敬爱之情”和表现这情的“色”,则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是人人都同样可以有的,谁也不能拿“条件不同”来为自己对父母粗暴无礼的不孝表现开脱、辩护。
③要“关亲”,关注父母的身体病痛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这是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的命运,人当然也一样。人老了,作为子女的,应该为父母的长寿感到高兴;但人衰老了,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父母生病了,要去请医生,及时为父母治病。要精心的熬药、喂药。父母重病的时候,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之外,儿女们一定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父母一些精神上的关怀。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父母在临终前,总想见到自己所有儿孙,多给一些临终关怀,让他们平和地带着微笑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朱熹《四书集注》解释为“‘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古代交通不便,音讯难达。不仅子女思念家乡亲人,在家的父母更是担忧子女。若父母急切有故,招之不得,将遗父母终天之恨。孝子顾虑及此,故不远游。
当然今天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地球成了“村”,可能不再有此问题了。但自己外出前应该跟父母商量,最起码要告知;达到目的地后也应该及时打电话、写信或发个短信之类的方式告知父母自己已到达目的地,报个平安,才称得上是“孝”。
④要“承志”,继承父辈的意愿、志向
子女继承父母遗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论语•子张》)。
若父母是当官的,只要他们父母的所作所为符合当时的政策法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身为子女也谋得一官半职的就要继续实行父母的遗志。父母在世身为百姓的,只要是父母的遗志是有益于你的健康成长的,也需要坚持实行。
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定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以上是《论语》里面论及有关“孝”的“事生”的主要内容。
(2)“事死”要安葬、追念
①人死后要“葬之以礼”
儒家提倡的“没(死)则葬”。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归到自然界去,这是很合符逻辑的。汉民族实行土葬,叫做入土为安。通过一定方式把亲人安葬起来,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怎能把亲人的遗体抛之荒野,让豺狼虎豹、鸟兽虫蚁去噬食呢?送葬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送葬要有更文明的方式和过程。将亲人的遗体火化后存入塔陵或埋入公墓,是现代文明的安葬方式。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安葬父母或亲人是必要的,是孝的内容之一。
②要“追念”
孔子强调,对父母的孝顺还提倡死后安葬后要“祭之以礼”。其核心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儒家强调追念父母、祖先,就是不要忘记他们,当然,今天已经不宜提倡儒家那种繁琐的祭祀仪式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宜采取适当的文明方式。
以上说的“养亲”“敬亲”“关亲”“承志”、“安葬”、“追念”等七个方面,应该是我们今天必须提倡和实行的孝道文化观念。自解放以来,人们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以及怎样“孝”。现在,重提孝道已经成了不可不为之势了,因为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
2.鉴定是否尽孝的标准、方法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一个人,他的父母除了担心儿子可能生病之外,其余什么都不担心,这个儿子就是完全尽了孝,就是地道的孝子。因为疾病是不可避免的,其他诸如求学时候的学习成绩、工作时候的业务水平、社会方面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符合父母的期望、要求,用不着父母操劳、担心,父母也就安逸了,父母也就没有负担了,子女也就尽孝了。
3.广行孝道的作用、功能是不“犯上”、“作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弟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弟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弟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以上是我对《论语》一书中的孝道文化所作的初步探讨。吸收孔子《论语》孝道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孝道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崔立东.省人大代表自费调查农村养老现状半数儿女对父母很“麻木”.黑龙江报业集团生活报,2006.
[2]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长沙岳麓书社,2000.
[3]赵又春.我读《论语》.长沙岳麓书社,2005.180-181.
[4]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198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