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2009-11-13莫岳云周云张青红
莫岳云 周 云 张青红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部组成分,是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经济建设的成败、社会文化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攻势,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必须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关键词:西方;渗透;意识形态;国家安全
中图分类号:D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9)03—0005—04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观念体系。其核心是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主体意识形态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二战以后,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以“和平演变”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西化”、“分化”战略,渗透攻势不断加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分析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揭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及其危害,探索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
第一、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政权巩固的大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灵魂,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价值导向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主流的意识形态具有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意识形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有效武器。意识形态体现一个民族或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权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精神支柱。摧毁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摧垮了一个民族、推翻了一个制度和政权。因此,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政治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安全屏障,是国家安全之魂。意识形态安全对于维系政治安全的作用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表现出来。
第二、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的大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定的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为经济发展创造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经济思想、管理观念、社会观念及文化习惯等都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经济发展;错误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破坏和阻碍作用。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向和性质,关系到中国经济建设的环境,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
第三、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社会文化安全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意识形态是国家、民族文化的灵魂,具有统一意识形态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意识形态制约和规范着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形成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崇尚民主、公平、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不侵犯,就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安全地位,保证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四、意识形态安全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意识形态能形成政治认同感,能使社会价值观、政治观趋于成熟和稳定;意识形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武器,意识形态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粘合剂,起到价值导向、精神支柱和社会整合作用等。主体意识形态是社会最重要的整合手段,它对社会活动的价值导向、社会心理的升华、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整合各种社会力量、排除各种因素干扰、保持社会的合力和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因此,以“和平演变”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渗透成为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攻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论渗透。西方各种理论的渗透是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和“和平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推行其所谓权威理论。改革开放后西方流入中国各种理论中,经济学理论、法学理论,已经成功地渗透到学术理论界,在有些方面甚至已成主流思想。美国企图通过推行其权威理论,以达到削弱中国理论思考和原创力的目的,进而使中国按照他们的理论来指导当前的改革,最后使中国只能跟随其后,放弃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当下中国,在理论界,一些理论家不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而是一味地引进、阐释西方的理论,甚至去拿美国的理论套中国的情况,认为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在教育界,不少院校喜欢指定西方教材,教师教学时不加批判地传授。在一些决策层,有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明显看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
二是思想渗透。西方势力对我国思想渗透战略图谋从未改变,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从未减弱,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侵蚀从未停止。冷战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积极致力于向社会主义国家输出美国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苏东剧变以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纷纷粉墨登场,从意识形态终结论、趋同论,到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企图断言社会主义的“命运”。他们抓住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大肆攻击、丑化社会主义制度,攻击现行政权的合法性,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削弱人们的政治认同。他们竭力标榜和推销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攻击和诋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党的方针政策,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他们不断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上开展心理战和宣传战,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诋毁性解读,对社会主义进行“妖魔化”宣传。
三是文化渗透。1950年杜勒斯首次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思想。他在《战后国际关系原则》中就说过:“我们应该消除文学和艺术的社会本质,使艺术家疏远它,使他们不想去描写和了解人民群众内部发生的事情,让文学、戏剧和电影都来表现和颂扬人的最卑劣的情感,千方百计地支持和鼓励那些往人的意识里灌输崇拜暴力、色情和叛卖行为的思想,简言之,灌输崇拜各种不道德行为思想的所谓艺术家。”几十年来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直是按照杜勒斯所说的那样做的。冷战结束后,西方“遏
制”、“封锁”、“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动从未停止,至今仍在竭力歪曲、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上的先发优势,通过新闻、广播、出版、影视文学、教育等多种途径,极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影响中国年轻一代,培养他们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使他们摒弃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并试图在他们身上寻找到变革中国的社会力量。当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连同其文化一起输送给中国的时候,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怀疑自己文化的合理性,以至于有人认为西方的文明代表了世界前进的方向。许多青少年在对各种“歌星”、“影星”的崇拜中迷失了自己的理想;许多学者西方至上,以西人的措辞为措辞,西人的视角为视角,造成了中国文化原创能力的深层弱化。
四是宗教渗透。境外敌对势力一贯把宗教作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种手段。美国中央情报局关于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中的第二条,就是“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核心是宗教传布。”境外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主要方式:一是利用广播电台和互联网进行传教。境外几十个中英文电台包括美国远东电台、美国家庭教会电台、环球宗教广播电台、亚洲之声等向我进行空中布道。远东福音广播电台(设空中神学院)每天广播10小时,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几种语言广播,他们的口号是:“用基督占领中国,打开中国的福音大门”。二是建立地下交易转运站,大量偷运、印刷、散发宗教宣传品。“美国基督教宣教协会”、“美国基督教复兴教会”、“敞开的门灵工团”等10多境外宗教组织通过各种渠道,逃避海关检查、偷运各类宗教宣传品进入我国境内。三是利用讲学或办学进行秘密传教。有的大学外籍教师利用各种方式进行非法传教活动,或是借举办英语培训班之机对学生进行传教渗透,或是利用讲学或捐资办学之机进行传道渗透。四是以办厂为名进行传教活动,包括派遣人员非法设立宗教聚会点,直接传教,发展教徒;秘密举办宗教培训班,培养骨干等。五是在沿海地区建立地下交联点作为向内地渗透的中转站。此外,他们还在内地寻求代理人为他们服务,甚至直接在我境内兴建宗教活动场进行宗教渗透等。这些渗透活动大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图谋。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直接威胁中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不少人对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认同感,甚至动摇了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不少人开始信仰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有的把“摸着石头过河”的“河的彼岸”理解成西方体制。有的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主张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实行三权分立;有的主张取消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有的主张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取消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主导地位等。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着民众的政治认同,影响甚至动摇政治稳定的基础。
西方渗透在新疆问题上产生的作用特别明显。长期以来,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大作文章,积极扶植我国境内和逃亡国外的分裂主义势力,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我国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纠合在一起,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加紧了民族分裂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大肆鼓吹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利用宣传、文化、思想、教育、宗教等阵地,通过出版书刊、文艺演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讲经布道、聚众演说、制售传播音像制品和利用互联网等途径,极力宣扬分裂主义思想,使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成为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民族分裂活动往往与暴力恐怖活动互相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股势力”在新疆策划和发动了一系列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恐怖暴力事件,严重危害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地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面对西方“西化”、“分化”战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范体系。
1.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将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这是由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形式。意识形态属于国家“软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冷战后,随着国家安全领域、安全内容和安全手段等方面的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即综合安全观。在综合安全观中,除了军事安全、政治安全之外,还有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整个国家安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增强执政党对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意识形态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如果执政党放弃对意识形态的主导和驾驭,甚至失去对有害意识形态的识别和自卫能力,那么,各种精致包装的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就会乘虚而入,瓦解社会的精神秩序,填充人们的信仰空间。社会转型期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各种思潮互相激荡,执政党更需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执政党要在多种思想文化长期并存和相互激荡中保持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和主导作用,就要增强对意识形态的驾驭能力,增强运用政治符号和思想文化资源在人民中制造共识的能力,主导社会心理和文化氛围,将全国人民凝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
3.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不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交融与冲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化。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进步的反映,有利于思想碰撞,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理论创新,有利于文化繁荣。与此同时,各种思想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挑战。因此,要处理好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的关系,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和而不同”的方针,提倡互补和融合。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同时又要坚持批判和斗争,更要吸收其他思想的合理因素。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在同其他思想的并存和竞争中壮大,使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更加稳固、更加安全。
4.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通过示范、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等各种途径和形式,通过意识形态的内容、方法、手段等的创新,逐步将其深入人心,并成为人们长期的自觉遵守的内在信条和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同时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毛泽
东说过:“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实际的事物相结合,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进行灌输、教育、启发、引导,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安全的渗透。
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传统,用爱国主义这面旗帜引导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损害祖国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斗争,有效抵御外来思想渗透、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增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6.切实解决国内矛盾,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政治认同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情感倾向,最终表现为人们对政治主体的认同。政治认同的缺失和削弱则是人们对政治主体的心理上的疏离,这种疏离的背后蕴藏着深层次的经济、利益原因。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加剧,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失业问题、弱势群体维权难的问题等等,给人们造成了不公正感,降低和削弱了人们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倘若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冲突,导致社会不稳和政治动荡。党和政府必须下最大力气、尽最大可能解决广大人民最关注、最突出和最需要的现实问题,疏通民众的心灵通道。惟此,才能使民众看到党的前途,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所在,才能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得到有效巩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3]张倩,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确保新疆意识形态安全[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3):67—69.
[4]张骥,张爱丽.论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的教训和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162—167.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余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