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元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9-11-11王海莺
王海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这意味着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众所周知,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在数学教学中引进语文元素,不失为引进了源头活水,鲜活了课堂,更是数学有效教学的一种崭新探索。
一、童话让学生对数学兴趣渐浓渐稠
童话是孩子心中共同的梦。把童话引入数学教学中,能改变学生学习数学枯燥无味的现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材料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大胆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东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能帮他选一选吗?”这样导入,引人入胜,让学生们在童话中进行思索、探究,乐在其中,还打破沙锅问到底,乐此不疲。
二、品读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入脑入心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概念中,有的是相当抽象的;有的是十分刚性,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的;有的虽然可以借助于直观,但规定的数学术语,学生不一定能深刻理解;有的则是学生无论课中还是课外也无法获得直接体验的。对此,借用语文教学中的“品读”来进行这些概念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品读呢?要求学生“读进去”,再“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让学生通过初步的读,感知概念要说明的是什么,有哪些关键词句,是哪些知识的积累或迁移。“读出来”则是指学生带着初读的感知,进行深入的“品”,力求品出问题,品出“情(概念的整体架构情况)”与“思(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情”启“思”,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方程”这一概念,由于学生首次接触“方程”,尽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把概念灵活地呈现给学生,但事实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方程”这一概念的感知仍然普遍停留在表面。因而,在教学中可以借用语文的品读教学,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直接阅读,从字面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然后相互交流阅读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予以任何提示或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基本能根据文本的表述概括出“方程”概念中所隐含的“含有未知数”、“等式”等的关键字眼,明确了“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初步达到了感知概念表象的目的。这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含有未知数”、“等式”等关键词进行深入品读,了解其在概念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可以提出诸如“你还能从这些关键词中知道些什么吗”“你怎么理解这两个关键词”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从“细读”到“品读”,从而进一步明确“方程”这一概念的弦外之音:要构成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含有未知数;二是必须是等式。从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通过对概念中关键词句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能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方程”这一概念的含义,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儿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易懂易记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解决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巧妙编制一些数学儿歌,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题。因为儿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读起来又朗朗上口,让他们倍感亲切、生动,所以易学、易记。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如一年级数学儿歌:“开口朝前大于号,尖嘴朝前小于号,又平又直是等号,谁大谁小我知道。”一下子就形象地抓住了这几个符号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学会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而且记忆时间长久,不容易忘记。
又如,教学“植树问题”可以编写这样的儿歌:“小朋友,张开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
在教学中,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比如,教学“连续退位的减法”后,可以作这样的总结:“看到0,向前走,看看哪一位上有。借走了往后走,0上有点看作9。”
学生通过学唱这样的儿歌,很快便掌握了某些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果经常在上完新课后,让学生用一两分钟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儿歌式总结,对数学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对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四、缩句扩句让学生对数学题意又清又晰
按现代汉语的定义,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我们在解文字题时,就可以用缩句法来做。
例如:0.8与3/5的和除以这两个数的差,商是多少?
我们可以用缩句法把这道题简化为:商等于和除以差,再分别来找和与差。这样就一目了然,学生也不会出现漏掉括号的毛病,保证了成功率。分析如下:
和÷差=商
列成综合算式:(0.8+3/5)÷(0.8-3/5)
扩句与缩句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在解答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它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正确地分析解答。
例如:某捕鱼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这是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我们通过含有分率的句子先确定单位“1”,可许多学生对这个句子的意思不理解,这时只需把句子扩充一下就容易理解了。扩句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吨数是五月份的1/4。这样就可以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的吨数,因为单位“1”是已知量,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式为2400×1/4=600(吨),再求出六月份捕鱼的吨数为2400+600=3000(吨)。当然,还可以先求出六月份捕鱼的吨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六月份捕鱼的吨数,列式为2400×(1+1/4)=3000(吨)。
如果说数学课是一块大馅饼,那么“扩句、缩句”练习就是这块馅饼上的葱沫儿,虽然不起眼,却少不了。因为正是有了它,才使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五、标点让学生对数学思维且灵且活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有一定的语义和语法规则,由于数学的特点,有时某些标点符号比在语文中更具有至深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因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重视标点符号的应用也是一个方面。
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有这样的结论:“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为了避免学生对计算法则的死记硬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分号,通过分号区分并加深领会这一结论中的三层意思:第一步,先把除数扩大变成整数;第二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第三步,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这样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更加深了他们对结论的领会。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立足数学学科本身,在数学教学中恰当融入语文元素,不断汲取语文学科的思想精髓,走综合化、活动化、开放化的创新之路,让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才是数学教学的开放之径,才是大数学观的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