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数学课堂的永恒追求

2009-11-11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正方体周长长方体

王 萍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加强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兴趣中创新

兴趣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引起的,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生动活泼、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如下矛盾冲突:“用直尺直接测量一个圆的周长,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生1:“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生2:“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短,得到这个圆的周长。”随后,教师甩动绳系小球,形成一个圆,问:“小球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学生面面相觑,面露难色。于是,教师抓住时机:“看来,用滚动、绳绕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并经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很快就得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再创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在实践中创新

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数学活动课就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进行画画、拼拼、剪剪、贴贴、数数、算算、比比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通过操作、对比、辨析,既得出了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又得出了长方体的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并且发现: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种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怎样发生变化,还是同一个长方体,而且体积没有发生变化。开展类似的操作活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并一起发挥作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求,又达到了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创新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但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很少谈数学、说数学、用数学,这是我们教育的误区。数学是工具,是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说数学、多用数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把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太远、不是很密切的例题改编为:“同学们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了,我们六(1)班参加师生天安保险的有42人,六(2)班有43人,六(3)班有40人,你们说哪个班的保险意识最强?”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一看到题,有的说:“六(2)班的保险意识最强,因为六(2)班参加保险的人数最多。”有的学生就会提出疑义:“三个班的人数不一样,不能光看参加保险的人数。”于是得到:必须分别求出每个班参加保险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这样才容易比较。学生纷纷开始求百分率,似乎都已经不学就会了。通过改编教材,使远离生活的教材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师生在课堂中“零距离”沟通,激活了学生的智慧。

四、开放练习,一题多解,在深化中创新

练习是思维的磨刀石。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综合练习阶段,可设计一些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其创造性并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要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例如,“公园售票处规定:个人门票2元,团体门票(最多供10人用)15元。两位老师带36名同学去公园游玩,请你算一算,想一想怎样买门票用钱最少?最少要花多少钱?”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析思考,得出两种不同的方案:第一种,学生和老师共38人,买3张团体票和8张个人票,共需15×3+2×8=61(元);第二种,38接近40了,就买4张团体票,共需15×4=60(元)。通过比较得出第二种方案最省钱。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崭新科学的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正方体周长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