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四问”之我见

2009-11-11黄素喜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砝码天平分母

黄素喜

教育先驱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然而,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要是一成不变地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善于发现问题,谈何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有创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有想问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素材,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畏师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课伊始,教师给学生讲了耳熟能详的称象故事,与大家总结故事主人翁小曹冲就是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鼓励学生与主人翁比智慧。于是,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天平仪器和多个重量不一的砝码,问:“怎样才能使两边平衡呢?”学生们议论纷纷,顿时有一种想提问题的欲望。

1.观察天平。

(示范在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左盘放一个20克和30克的木块)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学生们都很有见解,一致发现天平指针指在刻盘正中,说明天平左右相等。

2.动手实践。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摆出许多组平衡砝码。

在这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表现了自己,体验到提问的乐趣。这样,避免了有时由于问题过于宽泛,使学生泛泛而谈,有时因为问题设计狭隘,使学生无言以对。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问题不是天降之物、凭空而来的,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自由、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畏惧教师的心理障碍。实践证明,充满亲情的朋友型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教师要以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用和蔼可亲的语气把他们领进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去。即使学生的问题幼稚,甚至荒唐可笑的教师也要呵护,尊重他们的问题意识,因为能提高质量的问题也是从低质量的问题开始的。如听了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还有不清楚或需要补充的地方吗?”这时就有一位学生大胆地站起来提问:“为什么比较异分母分数非得先通分?不通分不行吗?”教师立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不仅对这位学生的大胆提问进行表扬,更以平等的态度、友善的语气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迅速展开,经过讨论与争辩,他们获得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可见,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中,气氛会更宽松,学生会更主动探求知识,遇到问题才敢于质疑。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如一位教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五只鸟,一猎人开枪打了一只下来,问这时树上还有几只?这时班上像沸腾的锅水闹开了,学生们议论纷纷,其中大多数都说没了,因为一般当鸟听到枪声后都飞走了。听课的教师们都拍手起来,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如果当中有一两只是聋鸟,它们听不到,会怎么样呢?”在场的教师和学生哑口无言,可见学生超常的想象力。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曾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问”,而且更要“会问”。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会问,而不是随便乱问。

四、培养提问习惯,使学生善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问,就是提出有价值、有创造性和发人深省的问题。学生不仅要想问、敢问、会问,更应善问。如目前的教科书的插图多种多样,可以就插图的结构及分布向学生质疑答问;或者利用光盘教学,五彩缤纷的画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学生“问”的兴趣。

总之,在信息万变的时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是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第一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能真正实现“人人都学会必须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数学”。

猜你喜欢

砝码天平分母
有趣的砝码称物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天平的平衡
巧变动使天平平衡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
上门保养:差异化是竞争砝码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