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活动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2009-11-11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兴奋点春游圆锥

孙 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众多数学教师注重了教学方式的改善,在课堂中设计了诸多学生活动。一方面,这些全班性的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率;另一方面,就实效性而言,有些数学课堂中学生活动还存在兴奋失度、主次不分和活动频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寻求应对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益途径。

一、学生活动存在的问题

1.兴奋失度

学生情绪上的兴奋能在某个方面促进思维的活跃,因此,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兴奋状态很有必要。但如果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兴奋失度,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显然不利于深入思考。兴奋点提前和兴奋次数过多是兴奋失度的主要表现。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实施了以下教学:首先进行听算训练。教师读题,学生自由起立口答。由于题目容易,回答形式自由,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出现第一个兴奋点。接着学习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在学习算理和算法后,初步练习采用抢答的形式,先做好者有奖励。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出现了第二个兴奋点。从效果看,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看起来也很热闹,但在上课十分钟以内,学生的连续兴奋影响到后面内容的进行。学生在后面的重点部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竖式学习中,对探究算理、理解算法的学习出现倦怠情绪。这种兴奋点提前和兴奋次数过多,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2.主次不分

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应体现学科特点,突出教学重难点。而有些课堂的学生活动设计主次不分,有的甚至出现活动形式和活动目的倒挂,直接影响活动设计的初衷。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我们去春游”一课为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从春游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和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计算、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春游中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安排一次学生活动——同桌同学交流:阳春三月,大家喜欢去干什么?这个问题,触及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有话可说的话题。学生在交流时异常兴奋,眉飞色舞。用时五分钟后,教师想制止,但都制止不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活动失控,主次不分,与“使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目的明显不符,没能突出教学重难点。

3.活动频繁

就时间而言,一节课四十分钟的分配很重要。在课程改革已开展一轮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有所改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明显增加。但问题在于部分教师的课堂存在学生活动过于频繁的现象,这一现象造成教师想面面俱到,但又面面不到的情况出现。活动次数多,每次活动时间仓促,造成学生的思维浅尝辄止。

例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中,有教师安排了六次学生活动。第一次同桌合作学习,将例题中的物体分类;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或圆锥);第三次仍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摸、看、比”的形式认识圆柱的特征;第四次还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学圆锥的特征后小组交流;第五次、第六次均是练习安排。单纯看每次学生活动,似乎都有必要,但短短四十分钟时间学生活动六次,手忙脚乱,每次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学生活动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把握准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兴奋点

学生思维、情绪的兴奋点应该落在主要教学内容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时间安排看,学生的主要兴奋点应该在上课后5~15分钟之间,这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

如计算类教学,学生思维与情绪的兴奋点应放在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上。概念类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为理解概念服务,因此,学生活动的兴奋点应该在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统计和概率教学中,学生的兴奋点不仅仅在经历统计的过程上,对统计方法的提炼和有效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等也是学生活动中应该注意的兴奋点。在这些主要内容之外,尽量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多次兴奋。兴奋点的合理捕捉,能保障我们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2.明确活动目标,设计好活动安排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预设好学生各项活动,充分考虑活动的目标,针对每次活动的目标设计好活动安排。

仍以四年级“我们去春游”一课为例。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直接创设学生去“水上乐园”游玩的情境,引导学生找出“水上乐园”场景中的有关信息。同时,在学生汇报时,有意识地板书“春游人数”、“每辆车可以乘坐的人数”和“游玩项目及价格”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春游时应考虑的问题有所认识。在解决了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春游要做的准备工作制订春游方案。实际上,这节课学生的主体活动有两个:一个是看情境图解决教材中的三个问题,其目的是初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为设计方案作准备;另一个是设计自己小组的春游方案,其目的是通过调查、讨论、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3.安排好活动次数,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连接点和薄弱点,适当安排学生活动的次数,突出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如在上文认识圆柱和圆锥一课中,教师没有必要安排六次全班性学生活动。第一次和第二次可以改变教学方式,用提问的形式处理分类和举例,这两部分内容既不是教学的重点,也不是教学的难点,没有必要非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只要全班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同样能达到教学目的。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所以原来的第三次和第四次学生活动不仅要保留,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摸、看、比”初步认识圆柱(或圆锥)的特征。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善和概括圆柱(或圆锥)的特征。

猜你喜欢

兴奋点春游圆锥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春游
春游曲(其一)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用新闻为经济“兴奋点”精准素描
春游
找到兴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