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扶学生走作文之路
2009-11-04高天平
高天平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着重研究学生的写作过程,以此探讨提高写作教学效率。首先,提出认识学生写作发展过程的必要。然后,由低级到高级,研究学生每一发展过程,并提出建议。最后,概括学生作文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写作 发展过程 有效教学
写作,是基本的学习能力之一,语文学习的“大头”也是写作。事实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将来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利用文字表达思想、阐述观点的能力都会是成功的关键。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如果不能利用文字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即使满腹经纶,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呢?社会在考察人才的时候往往会看中所谓的文笔和口才。文笔就是写作能力,而口才与写作能力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把写作能力仅仅和语文成绩联系在一起。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显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克服写作上的困难,就成为了语文老师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了。
发展写作技巧,其根本是要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一、从口头到书面
学生开始写作常常就是口头语的结合。如以“我的一天”为题的一个孩子的文字:
今天早晨起床,洗脸刷牙,然后吃饭,吃过饭后背上书包上学。路上,车子烂了,我们只好走路。到学校暗了,挨老师骂,倒霉……
如果这也是作文,我们能给什么评价?
我们习惯把语言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语言的差别实在非常大,并不是写出来的就是书面语,说出来的就是口头语。人们作报告,虽然是口头表达,但说的是书面语言;上面的这段“糟糕作文”虽然完成了,可始终记的是“流水帐”,没有达到书面语的要求。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是从学习口头语开始,然后再去学习口头表达。孩子在上小学前,大约已经应用了几年的口头语言,他们从来没有试着去用纸和笔,使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来记录生活。所以,写作困难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使用口语进行交流,但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将这些口头语言记录下来,并且继续进行筛选,最后转换成书面文字。因此,写作教学首先就要“从口头到书面”的这个环节上给予关注和下工夫。
具体方法就是先让孩子“讲作文”,让学生把自己要写的内容讲出来,教师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然后让学生把讲的内容写出来,帮助学生修改,将口头语言转换成书面语。语文教科书也已经作好了这样的安排,在每一学习园地上先安排了“口语交际”,然后就是写作训练。通常两个训练的内容是相关联的,体现了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过程。
经过这样几次的训练,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片断让学生修改和补充。如“狗看见肉,都想吃。打起架来,赢了的吃肉,输了的逃了。”在实践中,我们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说话,并写出自己说的话,从句子开始,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水到渠成,提升也快。
二、从模仿到创新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惊人的。从动作到神态,从声音到语言,学生们总是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模仿是孩子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写作也需要模仿,文章的结构、用词、构思等都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的。
学生开始的模仿是“面对面”的,即范文就在一旁,学生照着范例稍加改动,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装进”别人的“套子”里。孩子的能力是从0开始的,只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有所改动,那他的能力就发展了。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积累的,没有这样的一个积累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另一种模仿就是存在头脑中的。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大量的背诵,这是很有意义的。背诵能够使学生对一篇文章有很深的印象,这些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文章和片段,会成为他们写作的范本,提供给他们进行模仿。学生的一些惊人之语有时正是从这些名篇中来的。老师教学时,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优秀作文让学生背诵。当然,学生对枯燥的背诵还是很排斥,这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忌滥背。
众所周知,写作也不能是抄袭,只有创新才谈得上作文。所以,在模仿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新意。模仿只是暂时的手段,创新才是最终的目的。必须注意不让学生养成依赖范文的习惯。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范文和作文之间的差距,找到不同的地方,特别是创新的地方,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肯定他们的进步尤其是创新的地方。当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发觉自己的作文有比范文优秀的地方时,他们的自信会得到增强,写作兴趣也会被激发起来,同时对范文的依赖心理也会渐渐消失。
三、从具体到抽象
抽象是指“当思想可以被观察到就是具体的,它离实际越远,就越抽象。”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具体——描述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能够只用简单的名词、简单的形容词描绘事物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就行。这一阶段可给学生呈现一些图画,要求学生为每一幅图写一句话,说明图画中描绘的事物。在这里,学生写出的句子应该没毛病,也重在帮助修改句子的毛病。
2.具体——想象阶段。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能实实在在地描写事物,还能通过推理、想象,写出一些虚构的细节。学习能根据图画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
3.抽象——描述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对学生时间概念和序列概念的理解。很多可以对单幅的图画做出描述,但是在写一个连贯的故事时就有问题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学习连环画,或使用连续的图画学习“看图说话”。首先还是让学生对每一幅图进行描述,然后交给他们“然后”、“接着”、“后来”、“最后”、“终于”等表示时间和序列的词,把对每一幅图单独的描述“粘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
4.抽象——想象阶段。这种水平的故事应该包含一个情节、想象的情境以及涉及道德价值的含义。一些抽象的比喻修辞的使用是建立在这个水平基础上的。特别是暗示、隐喻和象征。如果学生无法理解这些意象,看懂隐含的意思,孩子的思维水平就需要提高。做比喻句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提示“像……一样”句式的句子,然后让学生仿照着造出类似的句子。
两个意象之间一定要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微风像妈妈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枝头的绿芽”这个句子中将微风比作妈妈的手,这种联系和相似性中不是具体相似,而是抽象的相似——两者都有温柔慈爱的感情在其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达到这个阶段,就一定会问:“风是看不见的,怎么像妈妈的手呢?”
四、从无意到有情
《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多而辞发。”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也就是说文章要是没有感情也就没有价值,没有了感动读者的力量,没有了灵魂。学生作文纵然不需要多么的感人,但是如果没有将学生的感情投入到文字之中,非但写不出好文章,还会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
我们不应该让学生觉得写作不过是一项学习任务,完成作文不过是应付交差。其实,写作应该是人生活中的需要,一种表达感情的需要。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如硬性地要求“每日一篇”,一定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学生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趣事可以写?。所谓“情动而辞发”,没有情,何以有辞?如果不硬性规定一天一篇日记,学生反而会在自己激动的时候、感伤的时候、快乐的时候或者畏惧的时候写出令人大吃一惊的精品作文,因为这才是学生发自内心,充满感情的作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其逼着学生写一些没有感情的作文,还不如带学生多参加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之形为文字,其内容实不出思想和感情两端……”这里谈到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某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懂得道理或许不多,老师就应该增强这方面的训练。学习寓言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个寓言故事都会含有一个道理,但有时学生只注意故事的内容,而很难自己去揭示语言的内涵。所以,老师帮助学生把故事后面隐含的道理提示给学生,这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同时也为学生写议论文做好准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论据。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一般要遵循从口头到书面、从模仿到创新、从具体到抽象、从无意到有情这四个阶段。认识清楚这四个阶段,我们就能够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克服语文教学的“瓶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