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语文课误读新课程标准
2009-11-04陈振永
陈振永
【摘 要】片面求“新”,误读新课标,实践中出现了“三无语文课”:“无语文”的语文课,未体现语文的性质;“无教师”的教学,未体现教师的作用;“无学习”的课堂,未体现学习的效率。语文学习应从提高语文素养这一目的出发,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研读文本。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 误读 治疗
新课改的特点是“新”,主旨是“改”。教学中,一些老师随意地“改”,片面追求“新”,误读新课标,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三无”语文课。
诊断书一:“无语文”的语文课
[课题] 《孔雀东南飞》
[病情概述]老师一踏进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下讨论的话题“如何正确处理婆媳关系”,然后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学生一一登台发言,乱哄哄,热闹闹。其间,老师就像春晚的主持人,把各个学生的发言串联起来。
该老师拿出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以下条款为自己寻求支持:语文课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
[病情分析]本节课婆媳关系的讨论表面体现了语文的应用性,但脱离文本,脱离语文,违背了三维目标中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处理婆媳关系,不是高中生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这一话题的讨论,更无语文素养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新课标固然倡导在现实生活的框架内进行语文学习,但是,新课标首先重视的是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首要表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上,新课标规定“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很明显,新课标的立足点依然是“课程内容”。而这一节课根本未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任务和要求,未能挖掘文本的语文成分,根本不能算是一节语文课。
改来改去,连语文课也不是了,是误读了新课标的实践性。
[治疗方法]语文新课改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进行,踏踏实实上好语文课。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新课标也承继性地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改的乐章,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为主旋律。
可能有人说,重视语文素养会削弱课程的实践性,有悖新课改精神。关于这一点,于漪老师对此说过:“进行语文教育,紧扣语言文字特点,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情感,只要重视发挥发展功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语文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于漪很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新课改的思路:立足于语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实现语文的发展任务,从而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育人功效。
诊断书二:“无教师”的教学
[课题]《竹影》(丰子恺)
[病情概述]一位骨干教师上丰子恺的《竹影》一课。学生读过文章后讨论讨论,再提出疑问,教师再拿学生的问题问另外的学生,在讲台上一幅老僧坐定的样子。整整一节课,教师未讲过一句表明自己看法的话,教师也未和学生进行实质性探讨。可以说,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是导演,不是演员,甚至连跑龙套的身份都算不上,至多不过是偶尔敲敲边鼓一个看热闹的。这位教师说,他这样做是实现了新课标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病情分析]熟悉《竹影》的老师都知道,文中“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一句,学生很难理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在百度搜索上,用时0.062,就能找到667篇对这句话进行提问的相关网页。 自主探讨过程中,学生对此的思考肯定五花八门,老师必须提供一个权威性的评价,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混乱。
这节课采用学生自主讨论的方法,力图贯彻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因为缺少老师的点拨与指导,学生的看法难免失之于肤浅,讨论的进行也显得随意散漫,学生的一些困惑未得到解决,课文的一些要点重点未得到强调,课堂效率极其低下,甚至学生有了一些错误认识而不自觉。这一切,都是因为这是一堂“无老师”的语文课。
新课标对语文老师的地位和作用有明确的表述:
1.指导和引导。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里的指导任务当然要由语文老师来完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多次提到老师的引导职责。
2.组织和帮助。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这一“组织”,不能仅仅是活动形式上的组织,还应当是知识积累和思维碰撞的组织。高中新课标尤其强调老师在选修课和课外阅读上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3.激发和评价。新课标要求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精神。义务教育新课标第四部分和高中新课标第二部分(二)是专门的“评价建议”,都明确而系统地规定了老师的评价作用和评价方式。
淡化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失位,误读了新课改的自主性。
[治疗方法]教师要切实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促进语文学习,点拨,启发,激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适当情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
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规范高效的自主学习。
区分课堂和课程,树立“课堂意识”。学生可以是课程的主人,但是老师必须是课堂的主人,利用课堂这一阵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激励、评价。课堂之外,学生是主人,但是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课堂外学习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控、整合、升华。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老师既不能 “滥作为”,也不能“不作为”。
诊断书三:“无学习”的课堂
[课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病情概述]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走进多媒体教室,观看老师下载的《水浒传》电视剧的相关部分。电视剧看完,课文教学完成。这个语文老师说:“新课改了,语文课要有开放性!”
[病情分析] 本堂课以多媒体演示代替课文教学,忽略了语文内涵的把握和语文知能的掌握。学生感触的对象,已经不是语文课本里的经典作品,而是屏幕上的影音作品。这已经不是语文课,而是电影课了。这里,有欣赏有娱乐,却没有学习没有训练。这是一堂“无学习”的语文课。这一“病症”的“症候群”有:以“放羊式”的阅读课代替小说学习,以表演话剧代替戏剧学习,以辩论赛代替议论文学习,……以往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变成了电影播放厅、阅览室、舞台、PK秀场……这里什么活动也有,就是没有学习活动。
不可否认,新课标倡导语文课的开放性。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高中新课标则把“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和“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同列为课程资源。
可是,新课标同时也提出了开放课程资源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看完电视剧就结束课文学习,已经体现不出学习效率,遑论“提高学习效率”?既如此,学生也难以获得新课标要求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如果安排学生在课下观看电视剧,将其作为课外课程资源,必能促进课堂教学。很多开放的课程资源,更适合用为课外学习资源。
一本小说,拍成电影和编成教材,性质和功能是不一样的。可是,一些老师却混淆了二者的区别。
用社会活动、多媒体等综合活动和当代科技型等兴趣性的手段,取代“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是误读了新课标的开放性。
[治疗方法]
1.依据课文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尤其要重视语言的学习。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如果连文字也不抓,只抓这篇课文是否拍成了电视剧,那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成了“瘫痪的教学”。
2.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对此,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读,通过读架构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二是揣摩语言,通过对语言的揣摩铺筑领会课文精幽妙的曲径。
3.以文本和语言为核心,依照三维目标,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丰富多彩的学习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课程的标准和语文教师[J].语文学习,2003,(5).
[2]吕叔湘.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N].中国青年报,1985-1/2.
[3]陈全明.语文课堂的泛人文化教育值得警惕[N].中国教育报,2009-5-22.
[4]马忠东.泛语文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影响[EB/OL].http://sq.k12.com.cn/discuz/thread-94645-1-1.html,20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