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2016-12-22吕昊
吕昊
摘要: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关系这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虽渐趋合理,但仍存在着大量问题:农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就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早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和今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遇到很多难题,第三产业比重低,创新能力差,研发投入不足等等,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恐怕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要初步降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产业结构转变;二要改变我国的生产投资方式,三要尽快改变外延型产业扩张方式四要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国情。
关键词:产业结构;国际影响;发展过程;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背景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有所不同,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众所周知,在金融危机之前,在世界供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存在三种类型经济:第一,美欧消费型;第二,中印生产型;第三,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资源型。美欧等发达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老百姓靠信贷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高储蓄高投资使得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正常的供求关系和生产消费循环被打乱了,去杠杆化使美欧国家开始改变高负债消费方式,纷纷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给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中国配置了太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能,生产了太多发达国家现在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的产品。这加大了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压力。全球市场还正在发生两个深度变化:一个是,美国正在培育战略产业,支持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比如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另一个是,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越南、印度、印尼甚至马来西亚等国家,他们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变化,对中国是一个严峻挑战,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1.“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调整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为了尽快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振兴民族经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向。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前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主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封闭的内向型发展路径中,立足于国内要素资源的积累而发展的,体现出了浓厚的政策和人为色彩。?
2.“农、轻、重”排序得到落实,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第二次全面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的加快,产业发展的活力得到极大释放,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演变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演变的加速发展阶段(1978~1991年)、产业结构演变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1年)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提升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从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进程呈不断加快趋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内,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第一、第三产业呈“剪刀形”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总体从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的特征非常突出。
三、我国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因素
1.结构调整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三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产业分工也日益融入全球产业链。但从研究发现,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产业,大多数处于价值链低端,由于技术专利、品牌、销售网络等为跨国公司所控制,价值链高端为其所垄断,产业链升级在短时期内实现升级只能是理论上的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产业链建设为人们所忽视。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国内市场开拓,国内产业链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则可以避免国际跨国公司的控制,有助于加快创新。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再融入国际产业链更有助于提高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4.区域产业调整不能按照目标来进行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各地都根据国际上工业化阶段理论来判断自身的工业化水平,进而提出了要加快工业化进程。造成了我国无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都在大上重化工业项目。根据工业化理论来判断一个省市(以及其以下的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是值得商榷的。毕竟,一个国家处于国家安全需要,需要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和产业体系,但在全国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省市各地区之间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实现产品流通,完整的工业和产业体系在一个省市没有存在的必要(前些年产业雷同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指责的对象),也就是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和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相提并论。
5.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关系需要处理?
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地方政府对于如何处理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疑虑。近年来,发达地区随着劳动力等各项成本不断上升的条件下,面临产业转型升级问题。而产业转型升级往往是区域产业转移并存的,一定程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将现有产业转移出去将有助于本地产业“腾笼换鸟”。但地方政府担心产业转移将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从而采取各种措施阻扰产业转移。
三、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
1.应为内需导向型产业结构培育的市场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制造业产能供给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要实现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关键是要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当前,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条是推进城镇化。同工业化相比,城镇化能创造需求,而工业化创造供给。今后,要通过制度变迁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对扩大内需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民转市民能带来巨量消费,另一方面会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另一条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两条渠道来实现,一是向农村增加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民消费成本;二是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无论从推进城镇化还是从提高农村人口消费能力看,今后必须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改变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同时要将公共资源投入重点更多地转向农村,加强农村路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
2.按照生产要素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
比如,农产品加工储藏、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对土地、矿产资源需求强度高的产业,可以重点在农村发展。另外,农村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而对于高科技、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可以在城镇发展。总之,在城乡产业配置上,要按照“十”字型理念,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矿产品和城市技术、服务、市场等优势,纵向延伸和发展产业链,横向培育和发展产业群,通过园区集聚企业和产业,形成产业群,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3.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
要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不利地位,就必须改变我国产业在“微笑型曲线”中的位置,向曲线的两端发展。在产业结构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都有高端环节和低端环节。在任何一个产业链条上,凡是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辐射带动特点的环节及产品,都属于高端范围。对于农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今后我国一定要通过流程再造、重构生产组织、运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向高端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要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目标,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比重。在发展消费品工业方面,应利用信息、生物、节能降耗、新材料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发展自主品牌。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要以高端化、精细化、信息化为方向,组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的本土化,支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节能高效农业机械等。
4.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未来,在新一轮世界产业技术革命中,谁能把握机遇,引领技术创新潮流,谁就能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先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切入点。今后,我国必须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调集社会力量,集中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财经研究[J].2011年(4)
[2]汪海波.对新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