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教育技术学本科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

2009-11-04倪玉兴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倪玉兴

【摘要】在分析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开设状况的基础上,解析Web技术平台对教育技术的战略意义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Web素养的组成结构,提出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并给出实施建议。

【关键词】 Web素养;网络系列课程;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26—04

引言

作为信息时代最重要的信息传输和交流平台,计算机网络对教育系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传播学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拥有诸多媒体特征,因此常被称为“第四媒体”。教育技术以各种媒体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系统研究提高教学绩效的方法,自然会把计算机网络作为对象来研究和实践,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普遍开设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这些课程是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相关的一类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及其教育应用能力。很多教育技术学本科生虽然完整地学习了这类课程,但并没有显著提升网络素养,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驾驭仍然停留在使用Web这个较低的层面。

近10年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应用状况已表明,Web是最普及的网络服务,当前教育技术领域提出的教育问题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大部分也是通过Web平台实现。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拥有多层次全方位的Web素养才能真正发挥Web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系统,因此Web素养理应成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网络素养的核心成分。然而很多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不成体系,没有技术主线和清晰架构,无法有效实现网络素养尤其是Web素养的培养目标,为此提出围绕Web素养构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的解决方案。

一 教育技术学本科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现状分析

何克抗先生强调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其中的技术是指包括有形的物化形态技术与无形的智能形态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内的“广义技术”[1]。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主流技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评价和管理等理论和实践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计算机网络有密切关系,由此产生的基于网络的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需要配置一系列计算机网络课程来实施基于网络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在参阅和分析国内60多所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开设计划及部分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后发现,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已普遍设置,但不同高校间存在明显差异。首先在课程开设数量上存有差异,约60%的高校设置了4-6门直接讲授网络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课程,其余高校仅提供1-3门网络类课程。其次在课程性质处置上存有差异,约70%的高校把部分网络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来开设,其余高校仅把网络类课程作为一般课程来处置。最后在课时数及配套实验上存有差异,多数高校网络系列课程课时有充足保障,同时配套了足够的实验课时,使这类课程的总课时与学分达到专业总课时与学分的10%以上,而少数高校仅设置课时有限、数量较少的网络类课程,相关实验也无法保障。这些差异不仅反应出各高校在师资、设备等客观条件上有明显差异,更深刻地反应了各高校对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地位与作用等认识上存在差异。

在解读课程设置差异表象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可发现众多深层次问题。第一,各课程间衔接和配合不够紧密关系松散,课程内容相互重叠或彼此空缺,无法形成有机整合的具有严谨体系结构的课程群,使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无法形成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完整架构体系。第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偏离专业实际需求,“专业化”或“平民化”的课程处理方式无法满足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对网络技术的特质需求。第三,课程热点散乱、开口众多,各自在网络框架体系中任意罗列教学内容,找不到贯穿所有课程的技术思想和应用主线,无法形成统一的集结平台,使学生在学完这类课程后无法找到各类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归结点,总觉得学过的课程知识都有用却又很难用得上。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没必要关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的所有内容和技术细节,因此在专业准确定位的前提下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寻找统一的集结平台并形成紧密联结的课程体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做能使各课程的热点和关键技术相对集中到一个平台,使各课程口子和应用指向相对统一的目标,使各课程虽有不同教学内容与技术侧重但有相对统一的归宿和应用需求。如今一个具有众多符合教育技术需求特征的统一平台已展示了其巨大的教育应用魅力,教育技术领域的许多理论及其实践体系都与此有关,它就是Web。因此,以网络素养为目标、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以Web教育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之路。

二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Web素养及其构成

1 什么是Web素养

虽然Web普及程度极高,但学术上对Web素养的提法和研究还比较少,学术界常用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等概念来描述人们在信息化环境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名畑由之等[2]在2006年给出了一个Web素养定义,认为“Web素养是指利用网络主动地去收集信息,并将收集来的信息批判性的解读,并向其他人传递自己的思考,与他人交流所必须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活用网络的能力。”这个Web素养定义显然不全面,他们只是从使用Web信息服务的层面来界定Web素养的内涵,不能包含Web所涉及的其他层面。Web是一个复杂系统,相应的Web素养也是一个能力综合体,它用来描述人们在认知Web的基础上驾驭、应用、开发、管理和评价Web系统及其服务所需的稳定素质与修养,直接表现为人们在构建Web系统与服务、发布与运用Web信息、开发与利用Web资源、评价与管理Web服务等过程中所需的能力及态度与价值观等。在不同应用情境下Web可表现为技术、媒体、信息(内容、数据)、程序、平台,甚至是环境、文化、虚拟社会等,由此需要不同层次与成分的Web素养。由于Web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的服务之一,可认为Web素养包含在网络素养中,又由于Web是网络体系中最普及的主流服务,可认为Web素养是网络素养的核心成分。

2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需要全面的Web素养

Web具有的跨平台、分布式、交互性、集成多媒体等特征使其具备天然的教育应用特性,使其比其他网络服务更适合教育领域的部署和应用。以Blog、RSS等为主的Web2.0带来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社会化和个性化等特征,又为Web教育应用带来了很多新理念和新模式[3],可以预见即将普及的Web3.0也会为教育应用带来新的冲击与变革。Web能有效地融合与作用到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元素及元素间的相互联系上,也能有效地改变教育系统与环境间的交互方式,从而产生各种教育应用效果。普通教师和学生只需把Web作为物化技术和内容服务系统来使用,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在深刻认知Web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全面研究Web如何有效作用到教育系统,探索Web的教育应用本质和规律,由此创造新型网络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提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并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近10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很多成果,如E-Learning、网络教育资源库、网络课程、虚拟学社、数字图书馆、WebCL、Moodle等,都与Web有直接关系。在这些教育问题解决体系中,普通教师和学生只需扮演Web系统和服务使用者和消费者的角色,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不仅要成为更高级的Web使用者和消费者,更要努力成为Web系统和服务的提供者、运营者、开发者、管理者和评价者等,他们需要深入到Web的每个层面,涉足Web系统的每个组成元素及其作用关系,把握Web系统与网络环境及社会大环境间的交互方式,还要参与控制和影响Web所形成的教育文化氛围和虚拟学区与社会等。可见,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必须拥有全面的Web素养才能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中完成专业工作。

3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Web素养的基本构成

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把Web作为工作、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与支撑平台,涉及面很广,因此他们的Web素养成分很丰富。根据Web系统构成及其服务于教育系统所涉及的要素等分析,笔者认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Web素养由三个层面九种成分构成,各成分间存在彼此依赖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在内涵和外延上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共同组成“3X3”结构的Web素养体系。

(1)Web素养基础层面。①Web情意,是在运用Web技术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应持有的情感和意识,并以此表现出对Web本身及其教育应用的态度和价值观等,它影响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运用Web技术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和积极性等。②Web认知能力,是对Web本身及其教育应用的认知能力,是培养其他Web素养和开展Web教育应用的前提,包括什么是Web、Web系统的构成与运行原理、Web服务的特征和形式、Web在网络体系中的定位及与其他网络服务的关系、Web教育应用的需求和领域、Web教育应用的模式和涉及的技术要素等内容。③Web支撑能力,是支撑Web运行、开发和应用等所需的相关理论素养和技术能力。

(2)Web素养核心层面。①Web使用能力,是驾驭Web系统提供的内容服务和应用系统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在Web环境中获取、传播、存储、运用、发布、管理、搜索教育信息及相关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素养)和使用Web教育应用系统及通用应用系统的能力等。②Web平台架构能力,是开展Web系统及其服务的选择、设计、构建、运营、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所需的能力,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实施有效Web服务及平台的保障。③Web开发能力,是实施各种Web教育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涉及Web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开发等领域,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Web素养的核心成分。

(3)Web素养提高层面。①Web审美能力,是在实施Web系统及服务并利用Web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②Web评价能力,是实施Web应用效果的社会评价和教育评价并由此开展Web行为的修正与调整所需的能力。③Web安全能力,是在Web系统与环境中发现、评估、解决、评价安全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三 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

1 课程构建策略

(1)以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为立足点。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并将技术与教学系统完美地结合起来 [5]。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并使其显著地高于普通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素养的成分十分丰富,主要包含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计算机网络素养(含Web素养)理应成为教育技术素养的核心成分并作为具体培养目标落实到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上。

(2)以教育技术理想和特色为着眼点。教育技术追求用先进技术思想和方法解决教育问题达到优化教育的目标,网络和Web已成为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必须依赖的技术类型,他们的网络和Web素养成分与水平是衡量其实现教育技术理想的重要参考。在非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也普遍运用网络和Web技术的形势下,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只有更有效更全面地利用网络和Web解决问题并展现出专业魅力和“不可替代性”才能获得生存之道,由此在构建网络系列课程时应认真考虑教育技术的特色需求。

(3)以教育系统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系统需要大量网络应用型人才来实施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具备足够的网络应用能力才能担当此任,由此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应以网络与Web技术的教育应用为核心,以提高教育问题的信息化网络化解决能力为指引展开教学。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领域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还要适当考虑教育系统之外其他就业领域对人才网络素养的需求。

(4)以Web素养为核心兼顾其他网络素养成分。Web不等于网络,但网络的主流服务是Web,当前大量的网络解决方案都采用Web技术来实现,因此在网络系列课程体系架构中应紧紧围绕Web素养设计,以Web能力的培养与运用贯穿所有课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通过Web解决,Web技术和平台也存在缺陷,因此在Web素养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加强其他网络素养成分的培养,而Web素养的高层次提升也需要这些网络素养成分的支撑。

(5)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会应用是关键。以教育理论和技术基础为保障加强网络实践技能培养并落实到应用中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取胜之道。为了使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获得良好的工作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网络系列课程体系架构中必须重视基础、拓宽视野。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驾驭网络和Web的根本是应用而不是网络和Web本身,应用水平的高低与实践技能密切相关,因此须十分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且能够把实践技能有效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6)技术与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出路。教育技术学专业是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复合型专业,如果采取完全独立设置教育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必然导致各类课程相互脱节彼此缺乏照应,失去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由此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有机整合到技术类课程中构建复合型课程有利于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真实感知与应用技术并在技术应用中深化教育认识。

2课程设置方案

在广泛调研、比较和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上述课程构建策略,以网络素养为指引、以Web素养为核心构建了具有3个层次15门综合型交叉性课程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1)基础类课程。涵盖网络和Web相关的基础要素: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程序设计和数据库,为网络和Web的教育应用与开发等建立基础理论和技术准备,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建立Web素养的基础成分,并以此为基础把教育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融合到这些课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教育与技术整合的思想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2)核心类课程。以网络和Web的关键技术为线索组织,以网络和Web的教育应用与开发等为核心内容展开,主要目标是夯实和提升网络与Web素养的基础成分,培养和实践素养的核心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基于网络和Web技术的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习得面向社会就业需求的生存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

(3)扩展类课程。包括网络和Web技术的高级主题与综合应用,涉及教育技术领域前沿性的内容,主要目标是扩展学生的技术视野,提升和强化网络与Web素养的核心成分,培养和探索素养的高级成分,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引领学生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的较高层面,让学生在教育实践的深度应用和高层技术的探索中积累经验、挖掘潜力。

3课程实施建议

由于专业总课时有限,上述设置方案中的课程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策略开设,其中基础类和核心类课程大多应作为必修课程,而扩展类课程可作为选修课程。各课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以网络与Web素养串接在一起,课程实施应注意前后次序和相互协作与配合的问题。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由于把教育理论等相关内容整合到技术类课程中,合理把握教育和技术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由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的方式与评价等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模式,尽力在教育和技术间取得某种平衡并努力实现双赢。

(2)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关系。教育技术素养和网络素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成分,但不存在矛盾,关键是如何进行协调和互惠,各课程应在厚实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应用,脱离基础理论而纯粹强调实践技能会使实践缺乏根基和灵活性,而过分强化基础理论又会使实践技能缺乏深度与广度。

(3)原理与应用的关系。计算机网络和教育技术涉及的内容都涵盖原理和基于原理的应用两个方面,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更注重技术的应用而不是技术原理本身,但不懂得必要的原理而盲目地应用必然导致不正确不合理的结果,过多地深化原理又会使应用陷入僵化而失去创新能力。对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系列课程而言,三分原理七分应用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4)应用与研究的关系。技术服务于教育通过技术的应用来体现,但这并不排除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开展技术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有通过有效而深入的研究,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而技术应用本身也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在应用性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安排必要的研究性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5)传统与前卫的关系。着眼当前、兼顾历史、展望未来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学专业虽然历史较短,但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底蕴和传统,课程体系中除了安排传承历史的内容之外,更需要安排当前正在研究和发展的技术内容,还要以前瞻性课程内容告诉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5-12.

[2] 名畑由之 等.培养Web素养学习课程的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6,(5):15-20.

[3] 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1):69-71.

[4] 邢红宇.试论远程教育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6,(8):52-54.

[5] 茹宏丽.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教育技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7,(3):44-46.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
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偏远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的多视角分析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