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4-06赵娅薛继伟逄欣陈元琳

求知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工科院校就业能力

赵娅++薛继伟++逄欣++陈元琳

摘 要:由于培养方案及教学环境不同,工科院校培养的教育技术人才具有不同于师范院校及综合院校的特性,就业率偏低。本文研究并确立以提高其就业能力为目的的 “通专结合、理实并重”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贴合各类现代企事业单位技术岗对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提高其就业能力,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并提高其市场接纳率。

关键词: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本文根据往届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及就业相关企业对毕业生能力及素质的反馈,在对企业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以“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此目标确立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的“通专结合、理实并重”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1.确立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围绕 “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培养目标,在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在与国内其他开办此专业的工科院校进行交流与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立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专业发展道路,确定以提升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借鉴CDIO、能力本位和产学研教育模式的“通专结合、理实并重”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社会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个人道德素质以及各种就业能力。

2.确立人才培养理念及人才培养方向

根据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以质量为核心、市场需求为导向、社会服务为宗旨、互惠共赢促产学合作”的四大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前期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划分“教育游戏开发、多媒体软件开发、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育培训”四大人才培养方向,并根据这些方向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指导后期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模块划分重组。

3.构建“厚德博学、厚基础、重提高”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根据前期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研,将对学生的培养划分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两个阶段。根据这两个培养阶段和前面所确立的四大人才培养方向,以“基础性、全面性、服务性、灵活性”为原则,以“厚德博学、厚基础、重提高”为主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基础性”是指课程体系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逐渐辐射其他课程。“全面性”是指课程建设要以四大人才培养方向为导向,四大研究方向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服务性”是指课程体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真正实现为教师、学生服务。“灵活性”是指课程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课程资源要便于二次开发,最终达到课程体系服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4.构建架构于“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之上的理论教学体系

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之后,架构基于“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之上的教学体系,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围绕“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进行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

5.构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项目实践、校企合作”四维一体的分层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项目实践、校企合作”四个维度出发,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学生从学习教育技术相关基础知识和技术知识课程入手,通过实践教学,具备基本实践能力,能独立自主地解决一些初级问题。

课程设计——学生已经接触本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群,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制订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实践——学生逐渐开始接触各类中小型甚至更高级别的实践活动,更深入地体会团队项目开发的流程,包括角色扮演、团队协作等,有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提高人文素质。

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实习的方式参与到对接的企业中去,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更可以结合企业需求来完善自己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6.建立“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谋科研、以项目推实践”的产学研合作教师队伍

从“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专业素质、实施名师工程、引入企业教师”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融合本校教师和企业或科研单位实战工程师的教师队伍,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谋科研、以项目推实践”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文理融合、理实并重的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 制;根据专业特色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构建完备的师生异步交互体系,以学生的实时反馈来促进教师的能力提升和专业化发展。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助于解决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和机会。

7.构建“课程导入、课堂渗入、日常融入”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

在摸清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研究其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课程导入、课堂渗入、日常融入”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通过专业人文教师的“课程导入”授课方式来灌输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通过本专业普通教师的“课堂渗入”来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通过邀请社会及学校的优秀模范开展讲座等“日常融入”活动来加深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三入式”人文素质培养环境下培养出的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校期间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高,能掌握更多的技术,自身技术应用能力强。学生到企业就业后能快速融入集体,业务素质强,责任心强,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能被单位赏识和重用。

综上所述,针对企业对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本研究制订了以“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此目标确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改革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和人文培养环境,实施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实施,大大提升了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这对工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晓娜.教育技术学专业中《摄影基础》课的作用与教学改革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李煜科,徐佳琳,王 晖.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65-66.

[3]郑 重,聂 磊.地方工科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40):123-124.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工科院校就业能力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