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积累:阅读教学中不可遗忘的选项

2009-11-02

王 勇

摘 要: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情感积累为教学服务。情感积累须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这样可以催生不同层次“对话”、促进表达和深化体验,进而提升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情感积累;催生对话;促进表达;深化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7/08-0025-02

谈到阅读教学中的积累,我们考虑较多的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但对与它们相关联的情感积累则比较缺乏。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受人对事物的认识所制约。积累语言,单靠死记硬背是低效的,因为积累不是学生内心情感的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交朋友,能成为知心朋友的,总是认识后,在接触中互相了解,然后双方的优点让对方欣赏,情感就在互相欣赏的过程中积累,当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相识恨晚”之感。所以,情感的积累是一个心理过程,具有内隐的特点。阅读教学中的情感积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情感积累来为教学服务。

一、情感积累可催生“对话”

教学层面上的“对话”是多方面的:学生与作者、学生与编者、学生与文本主人公、学生与老师之间等,要想产生良好的“对话”效果,都离不开情感。一个作品,作者把情感寄托于作品中,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产生情感,教师以自己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学中这几个层面的对话都离不开情感。但教学中的这些情感的产生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生情,入情,到动情,要有一个过程。只有阅读主体对阅读客体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否则就是隔靴搔痒。下面是两个老师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断:

A教师,上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为了“煽”情,老师进行示范朗读时播放哀乐,本意在于启动学生的情感,再引领学生走近周总理和总理对话。没想到一些学生一听到哀乐,就装腔作势,朗读成了“哭腔调”,此时听课老师满脸愁云,“种豆”却收不到“豆”。

B教师,上第二课时。老师从朗诵歌颂总理的诗为切入口,讲述了总理的许多事迹作为铺垫,然后让学生感悟读“送总理”的段落,感知群众送总理的情景,继而追问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群众在十里长街等候总理?接着引导学生向文本中的群众追问:是什么让你们来等候总理?再引导学生深情呼唤总理:总理,您看到了吗?虽然您走了,但您在群众的心里永远活着。再引导学生深情地朗读“送总理”段落,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效果非常好。

情感是一条引线,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教材、教师和学生。传递教材情感的是教师,更深一层说是教师的情感积累意识,影响着教学效果。A教师的教学“失败”了,问题就在于周总理的那个时代离学生已经太远了,学生不了解周总理其人其事,情感怎么能调动得起来呢?他们怎能不把哀乐当“玩具”呢?而B教师教学显然优于A教师,原因在于教师通过朗诵诗词、讲故事作好了情感的铺垫。虽然文本语言是静态的,只有在朗读时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但B教师在学生了解了总理的事迹后进行片断朗读感悟,感受文本里的语言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产生情感。再次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送总理?引入学生和群众对话,和总理对话。这样一步步探究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原因,体验到了群众的内心情感,激发出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敬爱。这时候的学生已入情入境,再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就会与文本中群众的情感产生共鸣,那股热爱总理的情感就会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喷涌而出。

二、情感积累会促进表达

阅读时,当情感升华达到一定程度时,阅读主体自然会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哭、或笑、或想;或说、或唱、或做。我们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积累也是如此。情感越深,情的表达就会越丰富,当学生被文本内容感染时,就会生发内部的情感语言,当他的情感一旦丰富起来的时候,内部的情感语言便自动外化为精彩言语。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积累的:第一步,引课时播放周总理简朴生活的录像片断,初步了解总理。第二步,抓住“一”字把文本细化,定格,组织学生与文本对话。如“一把转椅”“一叠文件”“一小碟花生米”“一夜的工作”,这样以小见大,致力探求“一”字背后的内涵,从而感知到总理的生活如此简朴,工作如此劳苦,同时进一步悟得总理的伟大。最后,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深化了情感,引发了想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当老师要求学生:“同学们,请你们说一句最想对周总理说的话吧!”学生随之溢出精彩的肺腑之言:“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给了千千万万的人民。”“总理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您的品质。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学生这样诗意的表达完全来自情感的积累。

从这个教师的教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情感的积累与语言的积累是相提并论的。我们教师就要从平淡的文字中去发现学生的情感闪现之处,就像这位老师抓住“一”字来组织教学,探索文字隐含的情感,再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的涟漪,使之迸发火山般的情感。

三、情感积累能深化体验

“情感”本质上是一种态度的体验,体验中生情、悟情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只有一个地球》本是一篇纯粹的科学小品文,如何使学生通过情感的积累来与地球母亲对话呢?特级教师王崧舟是这样做的:一是调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积累以丰富信息,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某种生态灾难——认识地球。二是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以彰显形象,让学生说说随着生态灾难的降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还有拓展背景以激荡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每天发生在地球上的污染数据,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三是奇特联想以敏化语感,让学生说说现在读着“生态灾难”四个字,它们仿佛变成了什么。

在这课的教学中,王老师从外形、作用等方面先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母亲,再结合生活让学生认识地球遭到的破坏,接着让这些认识和地球对人类的贡献形成对比来感悟地球,再走进生活体验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地球。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是情感的产生,感悟是情感的冲突,体验是情感的提升。学生的情感在积累,在深化,不但认识到了地球的可爱,地球的重要,更认识到环保的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情感积累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就不会有这么深刻。

所以,就语文教学来说,情感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认识事物出发,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再对文本主人公、作者的语言和思想进行感悟、碰撞,由浅入深地进行情感的积累。随着情感积累的逐渐增多,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随之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