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衔接对比
2009-10-28张春芳董耐婷
张春芳 董耐婷
摘 要:本文通过随机抽取中外语言学核心期刊论文摘要各40篇,自建语料库,基于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对比分析了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篇衔接手段,结果发现:英汉摘要较少使用省略和替代衔接;英文摘要的照应和连接衔接方式均高于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的词汇衔接频率高于英文摘要,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我们认为,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了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从而影响着英汉摘要语篇的衔接方式。
关键词:学术论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语篇分析 衔接理论 思维模式差异
一、引言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标准(ISO)214-1976(E)的颁布揭开了规范地撰写摘要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标准GB6447-86的公布标志着国内的摘要写作开始与国际规范接轨。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摘要作为论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其导向作用、报道作用、检索作用以及促进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文献也明显增多。国外学者对摘要的研究起步较早(Day,1979;Graetz,1985;Swales,1990;Bhatia,1993等),国内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美洲,1986;钱绍昌,1993)。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由初始的规定性(如心得体会、实践总结、点描写)逐步向多视角(如文体学、语用学、体裁分析等)和多学科(如医学、环境科学、语言学等)发展,这些文献为提高研究者的摘要写作水平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然而,纵观国内学术期刊,许多论文虽不乏真知灼见,但中英文摘要中的表达欠妥之处却也时有可见,不仅影响了论文的采纳、检索,也不利于作者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间的交流与推广。摘要编写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源于作者对相关“标准”不甚了解等原因外,缺乏英汉摘要语篇衔接知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学术论文摘要是一种独立的语篇。作者撰写摘要是通过运用正确的词汇,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并将这些句子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体,构成连贯的语篇,以达到交际目的。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说,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语篇性包括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前者包括主述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侧重研究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后者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英汉学术论文摘要的交际目的具有一致性——“推销”作者的研究成果,“说服”语篇社团的其他成员来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己见。但由于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由此导致了两种语言在摘要语篇衔接机制使用上的差异。鉴于国内外学者不乏对主位化和信息结构的研究,国内语言学界也有不少学者运用韩礼德的衔接理论进行英汉语篇对比的研究,而探讨英汉摘要语篇衔接差异的文章极为有限,现有的文献仅限于对研究结果的列举,尚缺乏理论分析。本文拟在衔接理论框架下,就英汉摘要语篇衔接特点做一对比,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旨在帮助写作者了解英汉摘要语篇衔接方式不同的深层原因,来提高摘要写作水平。
二、语篇衔接理论概述
“衔接”是篇章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1962年,Halliday提出了衔接的概念。1976年,他与夫人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的衔接》)的问世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衔接是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一个成分依赖另一个成分得以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衔接是构成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一种语义概念,也是意义上的一种关联。一组句子组成语篇要有一定的机制,即谋篇机制(texture),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谋篇机制,这种机制是由一个个纵横交错的衔接纽带(cohesionties)组成的。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手段归纳为五种类型:(一)照应(reference),包括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二)省略(ellipsis),包括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和小句省略;(三)替代(substitution),包括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四)连接(conjunction),分为详述、延伸和增强三大类。详述又分为同位和阐明。延伸分为增补、转折和变换。增强分为时空、方式、因果/条件和话题。(五)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种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它们的衔接方法虽不同,但均有衔接句子、实现语篇的功能。
三、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衔接手段对比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英文语料源自7种国际语言学核心期刊①论文摘要。中文语料选自8种国内语言学类核心期刊②论文摘要,文章均发表于2006~2008年。为了避免人为因素,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5选1),获得英汉摘要各40篇,并自建语料库。用AntConc3.2.1软件分析英文摘要,人工检索中文摘要,最后用SPSS软件进行X2检验。虽然语言学家对衔接形式的划分不同(黄国文,1988;胡壮麟,1994;何善芬,2002),但实则大同小异。本文采用韩礼德的分类。
(二)结果与分析
1.语法衔接
1)照应。又叫指称,是指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朱永生、郑立信,2001)。从语篇内获取照应语的所指为内指照应,从语篇外(话语和客观环境,即语境)获取照应语的所指叫外指照应。内指照应又分两类,所指对象在上文的叫回指,所指对象在下文的叫下指。照应可使发话者运用简短的指代形式来表达上下文中已经或即将提到的内容,从而使语篇在修辞上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表1:照应在中英文摘要中的情况
表1显示:英文摘要的照应衔接无论是总数还是个数均多于汉语,用SPSS软件检验结果表明:P=.000(<0.05),有显著性差异。英语指示照应在构建英文摘要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定冠词the、限定词these和this。中文摘要用零照应和名词重复来表示照应关系的频率大大高于英文摘要。
统计表明,英文摘要中的照应衔接共640处,其中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和人称照应分别有498、112和30处,外指照应18处。中文摘要中的照应衔接有93处,三种照应形式分别有42、20和31处,外指照应24处。英汉分别用“We、我们、作者”外指论文作者,用“this paper”(study, research, article, activity)、“本文、本研究、文章”外指论文正文,其中“本文”出现了15次。外指照应说明,论文摘要虽然是独立、完整的语篇,实际上与正文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
英文摘要语篇指示照应远远大于中文摘要语篇,除了this、these、that、those等指示词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定冠词the。英语重外在形式,当表示所指对象是特定的且能够识别时,便用“the”(通常情况下不能省略)。而汉语没有类似“the”的定冠词,若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语篇上下文中已非常明确,一种方法是用零形式或零照应(zero anaphora),即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此时,常用原词复现方式。另一种是用“这”或“那”与名词连用来实现这类照应。例如:
(1)In four studies,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 makes small samples more informative than large ones for drawing inferences about population correlations.The specific purpose of studies was to test predictions arising from the signal detection simulations of R.B.Anderson,M.E.Doherty,N.D. Berg, and J.C.Friedrich.
该篇采用了照应衔接手段,“the”回指上文中的“in four studies”,从而起到了连接语篇的作用。
(2)一般会话含义的逻辑本质是缺省逻辑,研究一般会话含义的推理有必要揭示其内在的缺省逻辑机制。
该篇采用了原词重复的衔接方式,汉语没有定冠词“the”,因此重复前面的“一般会话含义”,从而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2)省略和替代。省略指某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以从语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回找。在语篇层面上,由于被省略成分存在于语篇上下文中,因此省略便成了语篇中句子之间的纽带。替代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包括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
研究表明,省略和替代在英汉摘要中出现的频率很少。中文摘要以完全省略为主,有不少的无主句,英文摘要以部分省略为主。英汉摘要省略各有7处和21处,前者省略宾语,后者主要是主语省略。英语替代有3处(替代词为one, ones),汉语无替代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词汇重复。
“英语重形合,语法呈显性,因受形态制约,任何层面的句子须完整,主语更是必不可少。汉语重意合,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潘文国,1997)。一般而言,替代是英语中重要的衔接手段,而汉语是一种描述性语言,常用词汇重复。学术论文摘要语篇是以传递信息或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要求语言准确、清晰,为避免产生歧义,较少采用省略和替代的衔接方式。“省略和替代两种衔接形式在英汉正式语篇中运用的机率更少,在科技和法律公文中的显化程度几乎为零”(刘玉梅,2002)。例如:
(3)In four studies,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tructure of the informational environment makes small samples more informative than large ones for drawing inferences about population correlations.In three behavioral studies,participants viewed larger or smaller samples of data pairs and judged whether each sample had been drawn from a popul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zero correlation or from one characterized by a greater-than-zero correlation.
该篇采用了替代和省略的衔接手段,其中“ones”和“one”分别替代前句中的“samples”和“a population”。“larger”后省略了“samples”。
3)连接词语。连接指用连词、副词或词组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的手段。“通过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胡壮麟,1994)。
表2:连接词语在中英文摘要中出现的次数
表2表明:英文摘要中的连接词多于中文摘要(分别是395个和55个),英文摘要的显性连接多于中文摘要,中文摘要的隐性连接手段多于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中“增补”连接词最多(247个),其次是“转折”(36个)。中文摘要也是“增补”连接词最多(17个),其次是“因果/条件”(15个)。用SPSS软件检验,结果表明P=.000(<0.05),说明英汉摘要语篇连接衔接手段有显著性差异。
英语表详述的连接词有:in other words、namely、in particular、especially。汉语有:如、比如。英语表延伸的连接词有:also、although、and、as well as、but、either、furthermore、however、in addition、not only…but also、or、too、whereas、yet。汉语有:并、并且、又、不仅……而且、也、此外、还、也、及、以及、尚、但(是)、而、然而。英语表增强的连接词有:as a result of、because、before、despite this、even when、finally、first、if、presently、previously、prior to、still、then、though、thus。汉语有:首先、先、其次、同时、此前、目前、然后、否则、尽管、如果、才能、以便、以、则、从而、因此、因而、因为、由此。
英语重形合,在句法上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因而采用多种连接手段把句中各个信息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楚地直接表达出来。汉语重意合,主要通过逻辑关系及语句的先后顺序间接地表现出来,而不是靠连接词为纽带直接显示。连接词在语篇中起衔接作用,且能够明白无误地传递句与句或段与段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和逻辑联系的信息。英汉连接词虽然都有正式与非正式、口语与书面语之分,但摘要中均使用正式的书面语。所不同的是,英文摘要语篇连接成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呈显性衔接,但也不排除隐性衔接形式;中文摘要中常见的是隐性衔接,但亦不排除显性衔接形式。例如:
(4)作者认为“主位”跟“已知信息、谈论对象、句首位置”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清晰。首先,“主位”跟“已知信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它们常常重合。其次,《功能语法导论》第三版的主位定义已不再提及“谈论对象”,“主位”跟“谈论对象”已彻底分开。但是,Halliday的“多重主位”概念使人怀疑他是否把“主位”等同于“句首位置”。
该篇采用了连接衔接手段,其中“首先”和“其次”属“增强”中“时空”连接关系的“单一式”,“尽管”和“但是”属“延伸”类中的“转折”连接关系,是显性衔接。
2.词汇衔接。语篇中跨越小句或句子的两个或多个词项之间有意义联系时就产生了词汇衔接。它包括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两种。前者是指同一词以原词、近义词、同义词、上下义词、概括词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接。同现关系是指语篇中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
表3:词汇衔接手段在英文摘要中的分布情况
表3说明,英汉摘要均使用词汇衔接手段,中文摘要词汇衔接频率大于英文摘要(分别为391处和191处),词汇重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占主导地位(分别为144处和335处)。用SPSS软件检验结果,P=.024(<0.05)得知,英汉摘要中的词汇衔接有显著性差异。这也验证了学者刘玉梅得出的结论:词汇衔接形式在英汉语篇中的显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在汉语语篇中比其它四种衔接形式更常使用,并且远远高于其在英语语篇中的使用。语篇越正式,词汇衔接形式显化程度越高。词汇是形成语篇最基本的要素,集字成句、集句成段、集段成篇的过程是词汇间、语段间的语义选择、组织和聚合过程。McCarthy(1990)将这些词汇思路称为“词汇链”(lexical chains)。词汇链不仅可以增添语篇的衔接效果,还能以“话语控制”的形式维持和控制语篇的意义流动。例如:
(5)①Previous studies investigating posttest feedback have generally conceptualized feedback as a method for correcting erroneous responses,giving virtually no consideration to how feedback might promote learning of correct responses.②Here,the authors show that when correct responses are made with low confidence,feedback serves to correct this initial metacognitive error, enhancing retention of low-confidence correct responses.③In 2 experiments,subjects took an initial multiple-choice test on general knowledge facts and made a confidence judgment after each response.④Feedback was provided for half of the questions, and retention was assessed by a final cued-recall test.⑤Taking the initial test improved retention relative to not testing,and feedback further enhanced performance.⑥Consistent with prior research,feedback improved retention by allowing subjects to correct initially erroneous responses.⑦Of more importance,feedback also doubled the retention of correct low-confidence responses,relative to providing no feedback.⑧The function of feedback is to correct both memory errors and metacognitive errors.
该篇采用了重复和同义衔接方式。其中的重复衔接有:feedback(10次);retention(4次);low confidence(3次);correct responses(3次);correcting erroneous responses(2次);句③initial、句⑤initial以及句⑥initially;句④provided与句⑦providing;句②enhancing与句⑤enhanced。同义衔接有:句①promote、句⑤improve以及句⑤enhance;句①previous与句⑥prior;句③test与句⑤testing。
四、结论
英汉学术论文摘要均使用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由于英汉思维模式不同,英汉摘要在衔接手段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英汉摘要较少使用省略和替代衔接。中文摘要以完全省略为主,有不少的无主句;英文摘要以部分省略为主。
(二)英文摘要中的照应衔接和连接衔接方式均高于中文摘要,而中文摘要多用零照应和名词重复来表示照应关系。英文摘要中的显性连接多于中文摘要,其中“增补”连接词最多,其次是“转折”。中文摘要中的隐性连接多于英文摘要,其中“增补”连接词最多,其次是“因果/条件”。
(三)中文摘要的词汇衔接频率高于英文摘要。
五、结语
学术论文摘要与论文主体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展示出学术研究成果的全部内容。深层次地探讨中英摘要语篇的衔接机制差异,发掘这类体裁语篇的文体特色,对规范、得体地使用语言,提高中英文摘要写作水平,提升学术论文的内外在质量,更好地实现其学术传播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该研究成果运用于高校学术论文写作教学中,也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为其将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论文中英文摘要的多视角研究”[编号:08SJD7400006]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词汇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07SJD7400006]之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Brain and Language、Journal
of Communicative Disorders、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②《当代语言学》《外语学刊》《外国语》《外语界》《外语教学
与研究》《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文摘编写规则(GB6447-86)[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2]刘纯.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文体特征[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4).
[3]曾瑜薇,胡芳.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的礼貌策略[J].科技创业,2004,(12).
[4]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2).
[5]马雁.医学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3).
[6]扈畅.环境科学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9).
[7]黄萍.从语步结构与动词的及物性过程看中外语言学类期刊摘要中的语言[J].重庆大学学报,2007,(4).
[8]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9]Halliday M.A.K,Hasan 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10]Brown,G.&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PU,1983.
[11]张今,张克定.英汉语信息结构对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1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3]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4]胡芳,陈彧.英汉学术期刊论文摘要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
[15]曹振中,杨月波.语言学论文的英汉摘要语篇衔接手段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12).
[16]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指同的表达[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8]刘玉梅.英汉语篇语料分析:衔接显化、语域与语篇连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6).
(张春芳 董耐婷 常州 江苏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