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吗”“嘛”辨

2009-10-28金学勇

现代语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大词典代词语气

摘 要:人们对“吗”“嘛”二词的运用,存在着混乱情况。从历史发展轨迹进行考察可以辨明它们各自的用法。除了语言自身的衍变规律,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对词语的使用及其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

关键词:吗 嘛 疑问代词 疑问语气词

日常生活中常用到“干吗?”和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上午有课吗?”这样的句子。其中的“吗”,有人写作“吗”,有人写作“嘛”。在书籍、报刊及影视字幕中可见到大量二者混用的情形,通过百度及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发现“吗”与“嘛”二者的使用情况大致相当。在一些讨论文章中,也存在着分歧乃至彼此矛盾的看法。有人认为“吗”“嘛”均可用作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而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只有“吗”可用作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一些有影响的辞书对它们的读音和注解的差异也使人们莫衷一是、各执一词。本文试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线索,对“吗”“嘛”二词的用法做出具体分析。

在一些分歧中,对立双方采用的证据分别来自《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两本词典均具有权威性及广泛影响力,但各自的观点却不一致。《汉语大词典》“吗”有三个读音:

1.ma(轻声)助词,表示疑问、反诘、句中停顿。

2.ma(上声)用于吗啡、马马虎虎。

3.ma(阳平)方言。什么。

同书“嘛”有两个读音:

1.ma(轻声)①助词:疑问词,用同“麽”;表示事情本来如此或道理显而易见;表示建议或期望;用在句中停顿处,点出下文。②喇嘛。

2.ma(阳平)①佛教六字真言之一。②方言。什么。

按《汉语大词典》的注释,“吗”与“嘛”都可读为ma(阳平),都可表示“什么”之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吗”的注释基本与《汉语大词典》相同。而“嘛”只有一个读音ma(轻声),用作助词,但没有《汉语大词典》中“疑问词,用同‘麽”的义项。再参看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及《辞源》,“嘛”只有一个读音ma(阳平),用于“喇嘛”。在《辞海》中,“嘛”只有一个读音ma(轻声),用于“喇嘛”及表示提醒语气的语助词。各书在“吗”可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这一点上没有歧义,主要分歧在于:只有《汉语大词典》认为“嘛”可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还可以用作疑问语气词“麽”,其余各书“嘛”均无此义项。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认为,“吗”的较古形式是“麽”。“麽”在中古属戈韵,起初念[mua],后韵头失落,变为[ma]。最后采用了比较合乎于后代音系的谐声偏旁的“马”字,写作“吗”。《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直到《镜花缘》等,都写作“麽”。“吗”字作为疑问语气词,是后起字。在唐代的一些作品中已经开始用“麽”(也写作“磨”“摩”等)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1)野醉题招隐,相思可寄麽?(唐·齐己《寄吴都沈员外彬》)

(2)锦衣公子见,垂鞭立马,断肠知磨?(《敦煌文书云谣集》)

(3)张眉怒目喧破罗,牵翁及母怕你摩?(《敦煌文书悉昙章》)

“麽”在唐以后的使用例如:

(4)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麽。(宋·柳永《鹤冲天》)

(5)(张驴儿云)你真个不肯与我药麽?(赛卢医云)我不与你,你就怎地我?(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

(6)今我丈来问,莫非晓得些来历麽?(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7)那翟买办道:“这位王相公,可就是会画没骨花的麽?”(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清代中晚期开始用“麽”的后起形式“吗”来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8)叫他自己打,用你打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9)你这位相公书没有读过,难道戏亦没有瞧过吗?(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

在《红楼梦》中,仅数例用“吗”,多数还是用“麽”表示疑问语气,仍属“麽”与“吗”并列使用的过渡阶段。

同时,王力先生指出,疑问代词“什麽”(也写作“甚麽、甚末、甚没、什没、甚摩”等或单写一个“甚”)在唐代就产生了。例如:

(10)和尚有什麽事?(唐·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11)当时从甚路出?(唐·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

“什麽”在唐以后广泛使用。例如:

(12)劫劫地走觅什麽?(宋·苏轼《醉僧图颂》)

(13)问甚末子父情肠,险失下君臣体面。(元·杨梓《承明殿霍光鬼谏》第二折)

(14)忽至一个地方,舟中望去,人烟凑聚,城郭巍峨,晓得是到了甚麽国都了。(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15)翟买办道:“你这说的都是甚麽话!”(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在唐及唐以后的文献中,除了“什麽”,还可发现用“麽”“吗”作疑问代词的用法。“麽”作疑问代词,例如:

(16)狭路相逢时作麽生?(唐·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17)又来这里作麽?(唐·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18)假使多闻达古今。历劫何曾异今日。今日事作麽生?(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第二十七卷)

(19)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宋·向子諲《鹧鸪天》)

(20)十四娘近在闺中作麽生?女低应曰:“闲来只挑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21)智爷接过来一看,说:“这是麽儿耶?”(清·石玉昆《龙图耳录》第八十回)

例(16)、(18)、(20)中的“生”为语助词。欧阳修《六一诗话》:“‘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类是也。”“作麽”即“如何”“为什么”“干什么”之意,例(16)至例(21)中的“麽”都是疑问代词。

清代后期,渐少用“麽”而用“吗”作单音节疑问代词。例如:

(22)智爷接过来一看,道:“这是吗行行儿?王头道:“这是银锞儿。”智爷道:“要他干吗呀?”(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回)

(23)官儿还不打送礼的呢,你又放箭做吗呢?(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百十一回)

(24)人要种个吗儿菜,地就会长个吗儿菜。(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

(25)要不然,干吗散了杨妈而不马上去雇人,单教祥子帮忙作饭呢?干吗下厨房还擦那么多香水呢?(老舍《骆驼祥子》二一)

从例(21)与例(22)的对比可以看出“麽”与“吗”的关系。例(23)中的“作吗”也就是“作麽”。例(22)至例(25)中的“吗”即“麽”,都是“什么”的意思,包括疑问和任指用法。可见,“麽”“吗”在近代汉语中就已经用作疑问代词。事实上,用作疑问代词的“麽”“吗”即来源于“什麽”,是“什麽”的缩合。正如例(11)中的“甚”是“什麽”的合音一样。“什麽”形成时间较早,且适应汉语词汇发展的双音化趋势,从产生至今,一直广泛使用。而“麽”“吗”作为单音节的疑问代词,多与另外的词结合在一起,如“作麽”“做吗”“干吗”“吗儿”等,在有限的词语及情境中使用。“麽”“吗”没有成为疑问代词的主要承担者,但其是疑问代词这一点没有疑义。

通过检索《四库全书》和《二十五史》,未发现“嘛”用于句中作疑问代词的用例。“嘛”与“麽”没有渊源关系,应是对外来语的音译借词。例如:

(26)(金字经)嗗都儿哪应咖哩,者么打么撒嘛呢,哧嘛打么呢,咭啰也赤吉哩,撒么呢撒哩,吉么赤南无应咖哩。头戴金盔挽玉鞭,驱兵领将几千员。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元·施惠《幽闺记》第三出)

(27)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着一封皮,却是“唵、嘛、呢、叭、咪、吽”六个金字。(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

(28)却有通政史司奏曰:“高丽国等遣使嗐哩嘛哈,以明日是洪武三年元旦,故奉表称贺。(明·徐渭《英烈传》第七十二回)

(29)夏人设计诱晞过河,杀之水中,并执嘛夌兵士十余人。(清·吴广成《西夏书事》第二十六卷)

(30)黑龙江羌图里,嘛尔干率六姓来朝贡。(民初·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卷二)

六字真言源于梵文,是藏传佛教最尊崇的一句咒语,由六个藏文字母组成,对译为汉语即“唵、嘛、呢、叭、咪、吽”,实为外来语的音节译音用字,“嘛呢”为“如意宝”之意。对藏传佛教高僧的尊称“喇嘛”,亦为藏语音译。“嗐哩嘛哈”“嘛夌”“嘛尔干”也都是音译借词。“嘛”主要用作外来语的译音用字,偶尔也作为假借用字。例如:

(31)隈墙弄蝴蝶,临水掷虾嘛。(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此例中即借“嘛”为“蟆”。后来又用作语气助词,表示显而易见、期望建议或句中停顿等。例如:

(32)山上人哪里有他跑得快,他是穿山鼠嘛。(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九回)

(33)胜爷飘髯笑道 :“邱成,你还要全始全终嘛。叫三太、香五迎接老者 。”(清·张杰鑫《三侠剑》第一回)

这些多在清末语料中始见,已经是晚近时期的用法。

下面看《汉语大词典》中“嘛”用作疑问词的例句。“嘛”读ma(阳平)表示“什么”,例如:

(34)你看嘛?小顺子?(曹禺《日出》第三幕)

(35)师傅们,别在这儿闲磨牙了,该干嘛的赶紧去干嘛。(蒋子龙《基础》一)

(36)干嘛要半途而废,作好事就要作到底。(《文汇月刊》1984年2月)

此三例均出自现当代汉语言文学作品,没有古代汉语的例证。与曹禺同时期的老舍,现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在其作品中不用“干嘛”而用“干吗”。这正是二词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分歧的表现,不宜把曹禺的用例作为“嘛”是疑问代词的例证。

《汉语大词典》中“嘛”读ma(轻声)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37)得过口儿嘛。直勾得,风了自家。(宋·黄庭坚《丑奴儿》)

(38)孩儿,莫不是俺无分共伊嘛?(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检索黄庭坚全词,只此一处用到“嘛”,另有三处用“麽”。检索全宋词,只黄词一处用“嘛”,其余85处用“麽”。上溯至全唐诗,有30处用“麽”,只一处用“嘛”,即前文所述寒山《诗三百三首》中的“虾嘛”,此“嘛”为临时借用。检索董西厢全书,只此一处用“嘛”,其余25处全用“麽”。另宋代秦观《浣溪沙》词中有一句“今生有分共伊麽”,用的也是“麽”,可与董西厢中“莫不是俺无分共伊嘛”句相对照。此二处的“嘛”恐是作者临时借用,是偶一为之,而不是经常、大量或固定地用“嘛”表示疑问语气。“嘛”与“麽”并不通用,二者不可等同。当时通行的疑问语气词是“麽”,与这两处孤证对比明显。由此二例难以切实得出“嘛”在宋金时作为疑问语气词的结论。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13]与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

有看法认为,读阳平的“嘛”与“吗”在方言中本是一个词,只是在书面上有两种不同的写法,有人借用“吗”,有人借用“嘛”。且引用《汉语大词典》对“嘛”的注解“方言,什么”,而“什么”不只是疑问代词,还可表示任指不表示疑问。“嘛”同样可表示任指不表示疑问,所以“吃嘛嘛香”没有用错。但通过前述分析,“嘛”在历史上多用作音译借词,而不是作为疑问词(包括任指用法)使用。而“吗(麽)”较早就用作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吗”作为疑问代词意为“什么”,既可表示疑问又可表示任指,表示任指的“什么”是疑问代词的引申用法。“干吗”就是“干什么”或“为什么”,表疑问。“吃吗吗香”就是“吃什么什么香”,表任指。因此,即使在方言中,“干吗”也不宜写作“干嘛”,“吃嘛嘛香”用得也并不妥当。

把“嘛”作为实词用来表示“什么”,除了语言学观点上的差异,社会—心理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吗”作为疑问代词,只用在有限的几个词语中,如“干吗、吗事、要吗有吗、有吗说吗”等。虽然这几个词语也常用,但为数很少。“吗”更常见的是作为疑问语气词来使用,其疑问语气词的大量应用掩盖了疑问代词的用法。一看到“吗”首先想到的是疑问语气词,甚至不知道它还可作疑问代词。再者,即使明白应该用“干吗”,但考虑到容易与表示疑问语气的“吗”相混淆,也会有意识地宁可犯错误也要用“嘛”而不用“吗”。另一方面,比起常用作疑问语气词的“吗”,心理上感觉“嘛”更像一个实词,于是不管“嘛”只作为语气助词及外来语音节对音用字,而给它凭添了实词用法。“吃嘛嘛香”等广告用语的广泛传播,更加强了这种认识,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如果从约定俗成的角度,可以说是社会因素造成了语言运用的强势变异。若正本清源,则可用作疑问代词的应该是“吗”而不是“嘛”。

综上所述,得到如下结论,从历史传承及“吗”“嘛”二词本身语法特点看,“嘛”只用作音译借词及助词(表示显而易见或期望建议或句中停顿)。“吗”不仅可用在“吗啡”等词中作音译借词及用作表停顿的助词,也可用作疑问语气词和疑问代词,“嘛”则不可。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以及“干吗、吗事、吃吗吗香”等词语中应该用“吗”而不是“嘛”。同时,从语言规范出发,我们应该遵从语言历史衍变规律正确地使用词语。从社会实际应用出发,某些词语的发展以其强势表现与规范化相背离,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可能会因此赋予它新的用法,并固定下来。但应认识到这是外在力量使然,而非自身规律所致。

参考文献:

[1]董峰.“干嘛”与“干吗”[J].汉语学习,2001,(6).

[2]徐逢春,陈其茂.“嘛”与“吗”[J].语文知识,2004,(7).

[3]徐世英.从一则广告谈“嘛”与“吗”[J].咬文嚼字,1996,(6).

[4]刘俊一.“吃嘛嘛香”不能算错[J].咬文嚼字,1996,(12).

[5]徐益民.说“吗”道“嘛”[J].咬文嚼字,2006,(8).

[6]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7]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9]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室.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0]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金学勇 兰州大学文学院 730000)

猜你喜欢

大词典代词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语气不对
陆谷孙请人“找茬”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语气
附加疑问句要点搜索
“英语大师”陆谷孙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人称代词专练
“绿卡”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