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事件中媒体科技信息的采集与传播

2009-10-28

科技传播 2009年17期
关键词:危机事件科技传播

向 鹏

摘要 进入21 世纪,全球范围内危机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一系列突发危机事件的应对实践表明人类处置危机的能力亟待提升。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要以真实、全面的事件信息为依据,而危机事件的相关科技信息是科学应对危机的必要条件。根据危机事件科技信息的采集目的和要求,媒体在采集时要遵循以下流程:首先,明确信息需求群体;第二,开拓信息采集渠道;第三,选择信息采集方法。采集科技信息的方法有现场调查采集法、逻辑关系采集法、全程跟踪采集法、咨询专家采集法等。在实践中,科技信息的采集往往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兼顾。危机管理的核心是传播,科技信息的传播是应对危机的重要环节。科技信息的传播能够起到监测环境、保证安全,传播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引导社会舆论等重要作用。媒体在传播前需要对科技信息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针对不同传播对象进行恰当传播。

关键词 危机事件;科技信息;采集方法;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04-0025-03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和未知的特点,其严重性往往远超出人们预想。在危机事件应急反应的每个阶段都应贯穿迅速、及时的思想,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将其严重性控制在最低程度。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及时收集危机事件的相关科技信息,开放、灵敏、准确的科技信息采集和传播系统是进行危机预警的首要条件。媒体在危机事件中最大限度地采集和传播第一手科技信息,能够帮助相关部门做出应对危机的正确决策。

1 科技信息采集要求

危机事件科技信息的采集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种相关数据、信号进行收集、分析的结果。媒体要做好科技信息采集工作,应明确以下要求。

第一,采集要全面。在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或在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科技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生成的信息量大小也不相同,所以对科技信息的采集要围绕整个事件全方位展开。首先要获得大量描述性数据,如洪涝灾害中的降水量、水位,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病例数量、分布区域、发病症状等,在这个基础上再对重点科技信息进行深入的跟踪采集、分析处理,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采集要真实。真实是保证科技信息质量的基本前提。如果缺乏真实、准确的科技信息,将会影响决策、以讹传讹,后果将不堪设想。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是得到真实科技信息的前提,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影响信息真实性的因素,如采集仪器的老化、采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采集环境恶劣等等,在采集科技信息时,应详细记录各种情况,力求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准确。

第三,采集要连续。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落幕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在进行科技信息采集时,要对事件发展的一系列状态和变化特征进行持续不断地收集,只有保证了采集的连续性,才能保证科技信息的全面、客观、准确。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公共卫生类的危机事件,如SARS、禽流感等烈性传染病,要特别强调科技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媒体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要坚持每天采集、分析的报告制度,联合相关部门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预警。媒体应尽可能多地掌握和利用相关科技信息,要善于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手段要尽可能多样化。

2 科技信息采集流程

科技信息的采集是一项程序化的工作,其流程应包括明确信息需求群体、开拓信息采集渠道、选择信息采集方法等三个步骤。

首先,要明确信息需求群体。媒体应针对采集目标和需求群体,归纳出若干科技信息需求,制定目标和需求表,在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级采集,保证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对公众发布的科技信息既要维护公众的知情权,也要注意保密等级,应以发布能帮助公众自主应对危机的科技信息为主;而一些相对比较重要、不宜在大范围传播的科技信息应以内参的形式发布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这种科技信息通常含金量和保密等级更高,能够帮助应对部门作出正确决策。

第二,要开拓信息采集渠道。一般来说,采集渠道越广,收集到的信息量越大;采集渠道越权威,收集到的信息越真实可靠。所以,媒体应大力开拓信息采集渠道,既要通过组织渠道,如政府行政部门的文件、政策、法规、通知、简报等文件材料,信访机构、政策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驻外办事机构等,也要通过非组织渠道如文献检索、现场调查、人际传播等方式;既要通过纵向系统,也要通过横向系统;既要通过文件,也要通过舆论。要上下延伸、左右兼容、内外挖掘、前后连贯、从而使方方面面、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序列的科技信息都能兼收并蓄。

第三,选择信息采集方法。采集危机事件中的科技信息,一方面要结合事件的具体特征,一方面还要求采集人员(即媒体记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科技信息采集与处理应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信息,进行科学预测,充当政府机构的“望远镜”;2)拟定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充当的决策部门的“外脑”;3)跟踪检查,辨别信息真伪,提高反馈信息的能力;4)独立调查,公开甄别事件诱因,充当社会公众的“监督员”;5)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科技信息数据库。

3 科技信息采集方法

3.1 现场调查法

信息采集人员亲自到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现场,通过对现场的直观感受,调查采集第一手科技信息,通常用这样的方法采集到的科技信息更具有说服力、更易于传播。

3.2 逻辑关系法

一般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发生机理、具体发生过程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依据各目标或环节间的逻辑关系或先后过程( 或环节) 采集必要的科技信息,并对程序中的对后续其它过程起基础作用的关键过程或环节进行重点科技信息采集,这种方法要求首先必须明确各个目标或过程间的逻辑关系。“5・12”四川汶川8 级大地震发生后,来自地质、气象、水利、国土资源等国家权威部门的专家依据此次地震的发生机理和具体情况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可能持续影响地震的一些关键环节进行了重点科技信息采集,如:5 月17 日,中国气象局在震区中心发出了第一份气象应急观测资料,“‘气温17.0℃,气压7748 百帕,能见度1.5 公里……5 月17 日19 时,四川省气象局工作人员顶风冒雨,在震区中心理县古尔沟组建的自动气象站传出第一份应急气象观测资料”;5 月18 日,《四川日报》报道了对堰塞湖险情的现场勘察;5 月18 日,新华网报道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原因的初步结论,“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 千米~20 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5 月18 日,中国广播网报道了四川汶川地震重灾区的第一份灾害损失评估报告,“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哈尔滨市第一批赴四川的国家地震应急工作队的专家,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什邡市震灾损失初步评估报告

并上交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这是指挥部收到的第一份灾害损失评估报告,为救灾及重建家园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媒体对这些重点科技信息的及时采集到位,为决策部门进行有效的危机处置提供了宝贵、权威、及时的应对依据,使人们尽可能快地掌握到了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抗灾工作增强了信心。

3.3 全程跟踪法

突发公共事件从爆发到落幕有一个过程,通过全程采集、分析不同阶段跟踪到的相关科技信息,能帮助有效地分析事件发生的规律、机理,帮助决策部门及时做出应对措施,积累相关经验。如2008 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中,各大门户网站、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参与到事件当中,通过全程跟踪采访,收集和发布了很多宝贵的科技信息。以新浪网为例,在冰灾期间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即时的科技便民信息,如“专家解析湖南冰冻天气:冰冻强度超过北方”;“浙江发布暴雪红色预警”;“卫生部发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卫生防病要点”;“科技部发布南方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余建斌:大范围雪灾拷问我们的科技储备”;“融雪剂污染广东北部水源饮用水变苦变咸”;“曹林:理性抗灾需规范融雪剂使用”;“今年减灾工作以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为重点”等。

3.4 咨询专家法

在危机应对中也称为智能咨询,即根据通过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向相关领域专家咨询其中所蕴藏的智慧与专业知识,获取科技信息。危机事件发生时,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公众很难从中自行过滤和提炼出有用的科技信息,即使有某种程度的了解,也因事件涉及方面之广泛而无法像专家一样充分理解各类专业或技术中所包含的科技信息。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应利用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的“外脑”,借助不同类型的专家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筛选和采集出有效的科技信息。通过咨询专家采集科技信息时应满足两个条件:1)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包括官方直属的行政咨询机构和人员、半官方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和人员、民间研究与咨询机构人员;2)有突发公共事件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积累。科技信息的采集中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1)变被动获得为主动采集。媒体不但要做对事件发生后的报道,更应监督相关机构和部门做到对事件的预警;2)注重来自监控、监测、研究机构的科技信息。2003 年的SARS 爆发给我们的教训之一就是要加强实验室监测;3)第一时间上报来自事件第一线的信息。采集信息的目的在于处理,尤其是对于公共卫生类危机事件的科技信息,必须要求在第一时间上报处理。

4 传播前的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通过对初始信息外在和内容特征的整合得出更精确、更全面、更易于传播的信息的过程。媒体在对采集到的初始科技信息加工以前,需要弄清是为谁加工、按何标准加工等基本问题。

4.1 按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加工

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般有三大群体需要不同程度地得到不同种类的科技信息,分别是政府机构、事件发生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公众。根据这三大群体的各自的需求,采集工作也应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政府机构的主要工作是应对和决策,所需要的科技信息要全面、翔实、准确,主要侧重于事故发生的原因、机理、趋势、走向等方面的科技信息,以及一些暂时需要保密、不适合向外界公布的科技信息,以便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应对险情;专家学者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预警,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相对来说专业、艰深,除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机理、发展趋势外,还需要通过对事件性质、发生原因的分析,在不同学科领域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方式,将危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如在水污染事件发生后,专家不仅要知道水文情况、污染源、扩散方式,还可能需要采集当地人口、地质、气象方面的资料,为疏散群众、避免危险升级提前做好准备;社会大众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相对较小,需求程度相对较低。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通常关心的是如何科学地避难、逃难或预防、治疗,更侧重于了解疾病预防、逃生自救、灾后恢复、家园重建等方面的科技信息。

4.2 按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加工

危机事件一般分为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持续期、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在危机潜在期,需要将监测、对比、分析得出的科技信息加工成预警科技信息,提前发出警告、转移人员何财产;在危机突发期,应将危机形成的原理、内容、表现方式、危害程度等加工成初始科技信息,上报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在危机持续期,应将从各种渠道采集到的有关危机处理、应对、防治手段、方法、相似案例中的科技信息加工成过程科技信息,不断为应对和解决危机出谋划策提供材料,帮助抚慰社会大众、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在危机解决期,应将整个事件宏观内容上与科技有关的信息整合加工为后续科技信息,找出不足,总结经验,为再次预警打下基础、供后人借鉴。

5 科技信息传播媒介

媒体担负着向最广泛的公众传播信息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在危机事件中,大众媒体传播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最易于获得科技信息的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科技信息传播的介质更加多样,也使得信息的扩散具有即时性和跨地域性。

1)传统媒介传播。目前,我国媒体还承担着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有相当一部分媒体,特别是严肃媒体、主流媒体,本身就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官方把媒体作为与公众沟通的主渠道,公众把媒体视同官方的“准文件”,因而己经成了“上了电视的就是真的”、“报上讲的就是对的”这样的思维定势。这恰好证明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主流媒体是非常有力传播渠道,也是一个十分有利于控制传播的信息场。

2)新兴媒介传播。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播媒介以外,网络、手机对于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科技信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在成为新兴的传播媒介。以网络传播为例。劳伦斯· 巴顿指出:“在危机发生时,互联网迅速成为最终的信息源①。由于网络资讯便捷,大部分网民在得知危机事件发生后,会立即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和事态进展,这就使得网络成为了传播科技信息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以手机传播为例。“非典”时期,2003 年2 月10 日以前,传统媒体的集体沉默使得大量的信息通过手机和网络向全国扩散。手机的即时性和超越时空性能将信息或场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迅速的方式传递到遥远的地方。韩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就很好地利用了手机信号发射站多、信号覆盖面广的情况,将科技信息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短信和语音短信的方式传送到国民的手机上,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让很多居住在电视、广播、网络信号无法覆盖的地区居民及时得到了消息。

危机事件爆发时,信息量猛增,无论是初始阶段、应急阶段还是善后阶段,科技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识别和发布都非常重要。媒体作为科技信息的重要采集、传播机构,应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在媒体传播科技信息与受众接受科技信息的过程中,能培养公众对媒体发布信息的鉴别能力,增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抗危机水平。

注释

①[美]劳伦斯•巴顿.符彩霞译.组织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5.

猜你喜欢

危机事件科技传播
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研究
浅析辅导员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作用
透过危机事件探究企业公关管理
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