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的渗透
2009-10-28刘珏
刘 珏
【摘 要】 多年来,语文学科中的亲情教育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浪费了大量的亲情教育资源。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抓住点点滴滴,于潜移默化中从以下三方面渗透亲情教育:一、利用教材,适时穿插。二、结合国情,增强亲情意识。三、加强实践,感悟亲情。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增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亲情教育 渗透
亲情是最纯真、最无私的感情,也是人文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亲情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亲情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如何维系和调节与他人的关系,显然都是需要人们认真地思考,积极研究的课题。“要做事,先做人。”只有心中明白了亲情重要的人,才懂得如何做人,而情商高的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几率也会高得多。
胡锦涛在阐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时指出:“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就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融洽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也是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亲情教育功能和在教学中如何去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水平的提高不仅是情感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其情感因素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及教育教学效果。中学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是辨别是非能力、情感以及个性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本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想法,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挖掘教材中亲情教育因素,抓住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亲情意识。在新课标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利用教材,适时穿插
充分利用好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亲情教育内容。拨开表象,挖掘实质,做到语文教学和亲情教育、情感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意识。
语文教材中有关亲情教育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与亲情教育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以亲情教育为切入点,有选择地适时穿插,让学生懂得珍惜自我生命,孝顺父母长辈,对同伴友爱,对教师尊敬,关注弱势群体,热爱家乡,以努力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目标。例如,在学习《风筝》一文时,及时向学生渗透:亲人间应该怎样互相关心,才能使小孩更健康地成长。如文中“哥哥”对“弟弟”玩风筝一事,认为这是“没出息的小孩子玩的”。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了他将来更有出息,怕他玩物丧志。而一旦明白自己错了,隔了几十年,也还想得到弟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引导学生探究亲人间应当有关爱,应怎么做才是更好地关心。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文时,在欣赏有关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学会珍视友情,学会与家人进行沟通。文中父母珍视的是木雕,而“我”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引起的冲突,双方是有责任的。如果父母先讲清木雕的珍贵,如果“我”在将它转赠他人之前,征询过父母意见等,则不会发生冲突。亲情中的冲突往往是沟通不足而引起的,双方都应互相尊重对方的意见,家庭才会更和睦,生活才会更幸福。
从总体上看,语文教材为进行亲情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内容丰富,恰当穿插、适时点拨,是进行亲情教育的有效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结合国情,增强意识
在社会经济、科技发达的今天,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接踵而至,人口剧增,老龄化问题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我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生态、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统一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主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建和谐社会的大家庭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国情渗透亲情教育,增强亲情意识尤其显得重要。
例如,在学习《散步》一文时,结合我国老龄化问题,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当家庭出现分歧时,应该遵循“先老后幼”的原则;先征求老人的意见、尊重老人的决定。让学生明白老一辈的人为了家人、子女,已经付出了许多,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是该我们孝顺他们的时候了,而年轻人今后的路还很长,机会还很多,所以应该先敬老。而老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自然会体谅晚辈。孝顺孝顺,有孝才能顺。由家庭及社会,触动了学生对社会现状的认识,从而对学生渗透亲情教育,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亲人,学会关心他人,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从古至今的亲情教育,给予我们深刻教育的如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亲情教育遗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适当补充古人对亲情教育的一些认识,有益的做法及留给我们的启迪等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实践,感悟亲情
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从书本中走出去,到现实中去具体感受亲情教育。例如,可以让学生注意收集一些有关母爱、父爱的诗词、文章资料。这样的资料到处都有,收集后进行研究、探讨。还可举办宣传活动,如组织诗歌朗诵会,举办专题展览,编写有关中秋节、教师节题材的黑板报、通讯、校报、刊物,撰写文章,举办小型亲情题材专题讲座等。在活动中,经常给学生以亲情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如在学习《散步》时,我设计了“用拇指抒发亲情”的短信(约50字左右)活动主题:请学生给父母写几句心里话,以“亲情”(如:母爱、父爱、家)为话题,写一小段话,最好能用上一组排比句或一组比喻句来赞颂亲情。有位学生写道:“当我用自己的双手,替妈妈拔掉那鬓发里一丝丝白发时,我的双手颤抖着,妈妈何时您已白霜满发?当我抚摸着你那布满皱纹的手时,好粗糙,好粗糙。妈妈,我只能对您说:‘妈妈,对不起,我一定努力!”还有学生写道:“家,是一盏温暖的灯;家,是一句贴心的问候;家,是奋斗停泊的港湾;家,是产生力量的源泉。请好好善待自己的父母吧,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苍老;请好好爱护自己的孩子吧,他们是明天的希望和光芒;也请好好爱护我们自己,因为在每一个家庭里,谁都是重要的,都是不能缺少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方面抒写亲情,在收获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情感的升华,学生的亲情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学习《爸爸的花落了》一文时,引导学生赏析其中精彩的一段,当“我”恳求“爸爸”去学校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时,“爸爸”的一连串动作。“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头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记录了下来,例如,有学生写道:“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说明爸爸的病很重,说话很费劲,但又不愿把这事告诉孩子,以免影响孩子的心情。还有学生写道:“爸爸很爱孩子,很想参加典礼,可又去不了,想到自己时日不多,悲伤得眼泪要掉下来了,所以借这些动作来稳定自己的情绪。他教育小孩要坚强,自己也要做个坚强的榜样给孩子看。”
学生感悟到父亲沉重的深深的爱,父亲想去,但身体状况已极度恶化,去不了,那是万分的无奈。他明白自己的时日不多,就要离开自己最爱的家人了,那是万分的悲伤,所以他要转身对着墙,所以他要看着自己的指甲。借这些动作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自己柔情的一面给孩子看到,因为他深知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而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能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这才是自己最大的心愿,这真是父爱如山啊!由此及彼,学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无私的、无处不在的,纷纷表示要以努力学习、用好成绩回报父母。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重视亲情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竭力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建立和完善有特色的亲情教育的校本文化,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发展,教师有成就,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