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情趣盎然

2009-10-27郭爱娟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艺术美兴趣新课改

郭爱娟

摘 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或者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更重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搞活课堂,开展讨论式学习、学习竞赛、综合实践活动等,让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完善形式。设计好“凤头”“驼峰”“豹尾”等几处关键环节,用艺术美吸引学生。

关键词:新课改 兴趣 活动 艺术美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方式只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儿。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谈一谈我的粗浅体会和做法。

一、搞活课堂,让兴趣调动学生

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合作学习、分角色表演、学习竞赛、综合实践活动等。

1.尝试开展讨论式学习。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加讨论,开启思维,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排疑解难。要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来。首先,让学生在疑难的地方用铅笔打上问号,然后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四人结合为一个学习小组,哪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典型哪组为优胜组,予以奖励,然后再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虽然一开始进展很慢而且课堂秩序似乎有些乱,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火候的把握适度,但学生很乐于接受,并很快适应了这种方式,争着抢着提出问题,踊跃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地调动了起来,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学习竞赛赛出效率、赛出成绩。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起出名字,经常开展小组竞赛,让组员共荣辱,同进步。如学习修改病句时,往常我们向学生传授语病的种类,修改的方法,教师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龙飞凤舞;学生却听得如坠五里烟云,懵懵懂懂,甚至昏昏欲睡,收效甚微。但在“语病会诊”的活动课中,我们组织学生分成四组,构成活动主体,每组选出“主诊大夫”1人,其余为“助诊医生”和“护士”,另外,由语文课代表或任课老师担任“监督”“评判”。四个小组以各种形式竞赛,有小组必诊、小组抢诊、小组联合会诊等形式,看哪一组同学诊得准,断得快,疗效高,经过检查反馈,学生在修改病句这方面的达标率颇高。

3.活动成为开启作文大门的金钥匙

初中学生的表现欲都很强,新的形式让学生兴趣浓厚,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基础比较好的同学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对比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一个调动。他们在听到别人的发言中学到了知识,也为小组的荣誉积极配合本组同学发言,给他们创造了表现自我、满足自尊、激发上进的机会。

二、完善形式,用艺术美吸引学生

有人把课堂教学形象的比作一门艺术,不同的是,教学艺术研究的对象不是死的东西,而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和变化中的人。因此,教学这门艺术更具有特殊性。从教十多年来,特别是新课改以后,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就在于启发和调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也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凤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语文是语言美的一门艺术,教师几句精当的导语在一堂好课中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

比如《黄河颂》一文,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豪迈地吟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终不回。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华大地上,用他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代炎黄子孙。所以黄河当之无愧是我们的母亲河。下面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对母亲河都有哪些了解。”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如讲授《土地的誓言》一课中,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在历史课中学生还没有学到这一内容,对这一写作背景不太好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的感受到阿尔萨斯人民失去国土的悲愤、沉痛的心情,然而我们中华民族又何尝没有过这种痛苦的感受呢?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不久,东北三省沦陷。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几句话,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中被迫离乡的作者对故土的“炽痛的热爱”深情了。

2.“驼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趣较浓,比较投入,但讲至多半时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便开始分散,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更为新颖的形式来刺激学生的神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就要适当的引起一个课堂的高潮。

比如我在讲《三峡》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章并整体把握了三峡风景。为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文章写景的语言特色,我向学生娓娓的讲道:“郦道元以地理学家的眼光探询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他笔下的山川树木,不只有美的形象,而且带有几分灵气。我用大屏幕一边展示三峡四季的风光图画一边配以舒缓的音乐和优美的讲解词。学生一下子就被耳目一新的形式吸引住了,身临其境一般。学生求知的欲望被大大激发起来,课堂氛围掀起一个高潮。”

3.“豹尾”。“描龙绘凤,重在眼睛。”一堂课光有生动的花架子还不行,新课程虽注重过程,但给学生课后的思考还不容忽视,要能调动起学生自主求索的欲望,所以同样要重视结课。如学习课文《黄河颂》那天恰好是三月九日,在课程行将结束时,我又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国的第五个‘保护母亲河日,如今由于植被的破坏,泥土的流失,黄河泥沙沉积日益严重,有的地方甚至造成断流。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母亲河!”一席话激起了同学们强烈的环保意识,许多同学在当天的日记中都以“保护母亲河”为内容。

总之,在新课改中最大的体会是:作为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关键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抚宁县留守营镇刘义庄中学

猜你喜欢

艺术美兴趣新课改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