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下水文,让习作课堂妙趣横生

2009-10-27张玲玲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梧桐树水文生动

张玲玲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作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回想赛前赛后的点点滴滴,我真的收获了许多,尤其是我的下水文,更让我兴奋不已。是它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与学生一同创作的乐趣。

我选上的是《秋天的树叶》习作教学,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描写好树叶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而难点则是学会对事物的想象。针对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用教师的下水文,来引导学生在赏析中学

会对树叶的描写,从而完成对教学重、难点的攻关。

一、真情述说,巧妙引出下水文

在学生介绍自己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不够具体生动时,我娓娓动听地叙说着:“同学们,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说,课前我也曾仔细地观察了一种树叶,就是梧桐树叶,并且把自己观察时想说的话写了出来,很想读给大家听一听,请同学们来帮我评改一下,可以吗?”学生在我的真情述说下,都非常想看看老师笔下的梧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的期盼眼神中,我读懂了什么是幸福。于是,我用自己甜美的嗓音朗读着自己写的梧桐树叶片断:

这是一片精致的梧桐树叶。经过了秋天的洗礼,它已褪去翠绿的衬衫换上了黄色的外衣,妩媚中平添了几分成熟的神韵。那掌形的叶片,真像是哪位仙女妙手剪裁成的。那细细的脉纹,犹如一幅绘制精美的图案,又似一双巧手精心编织的网。

也许在秋风姐姐的邀请下,它会轻轻地挣脱出梧桐树妈妈的怀抱,像蝴蝶般在空中翩翩起舞,然后飞向大地,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我读完最后一句话时,教室里安静极了,我的心也在这样的悄无声息中激荡着,顿时掌声雷动。在学生雷鸣般的掌声里,我又读懂了什么是快乐。

二、倾心交流,激情赏析下水文

学会欣赏才能学会更好地写作。当学生听完我的朗读后,他们急切地想来评价我的文章,眼珠子都快奔出来

了,我引导他们进行赏析评价:“你认为老师笔下的树叶什么地方最美?”“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你们来猜猜老师是怎样把梧桐树叶写具体生动的?”“你们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这样的赏析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去写好一种树叶、怎样把树叶写得具体生动。最明显的进步是真正学会了对事物的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能够进行有序地描写。中国古代大文论家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龙·神思》)这里,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神思”对写作的重要意义。其中的“神思”,即合乎情理又富有无比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们不难看出,在习作教学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空前绝后的发挥,是异常重要的。而教师的下水文,恰好做到了这一点。

通过学生对教师下水文的赏析,我明白了作文教学不是要把每一节课都设计得天衣无缝,而是能在每节课的作文教学中,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让学生感到激动、兴奋,让他们的眼睛突然发亮。这样,他们心灵深处的写作

欲望和写作灵感就会突然迸发出来,他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写文章是快乐的,是自己的生活所需。

三、自我创作,大胆超越下水文

教师的下水文,是美丽鲜活的文字,是能够触动别人心灵的语言,是教师心灵深处真情的自然流露。学生欣赏教师的下水文之后,心灵自然而然地有所触动,就会激发他们进行自我创作的欲望。这个时候,再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大胆地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把自己观察到的树叶描绘得具体生动,大胆勇敢地超越老师的下水文,就会显得相当容易了,就变成了他们思维表达的需要。他们此时的习作过程是快乐无比的,是自我创作思维火花的迸发。他们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写文章,或许这种感觉是最真实最需要的。孩子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其实也就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吧!教师只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与自己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联想在一起,他们就会把作文写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学生的作文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是一片质感十足的广玉兰的叶子。叶片摸起来很厚,从正面看好像是在光滑的树叶上涂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蜡,反面是铁锈色的,摸起来毛茸茸的,还有那么一点点儿扎手。”

“这是一片精妙绝伦的枫叶。它好像一只可爱的小手,又像一位女皇叫仆人精心打造的美丽的皇冠一样。每当春天来临时,这些枫叶就会从枝条上伸出嫩绿的小手,欢迎春姑娘的到来,为她们披上碧绿的春装。到了秋天,她们为了感谢春姑娘和夏姑娘送给的绿装,为了欢迎秋姑娘的到来,不停地拍手,把手都拍红了。一阵秋风吹过,枫叶随枝条摆动,远看好像是奥运的圣火在熊熊燃烧着。”

……

正是教师的“下水作文”,引导学生去更仔细地观察、体会、发现、挖掘、创造,让他们在思维的瞬间迸发出灵感与创造的火花,写出文质兼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习作来。我衷心地祝愿我们教育界的同行,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写下水作文,在下水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有了这种心灵的碰撞和契合,学生就会学得更实在,写得更精彩,而习作课堂也会更加妙趣横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梧桐树水文生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雨中的梧桐树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梧桐树下
水文
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