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之中

2009-10-27顾立军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化学

顾立军

摘 要:新课标中,化学课程的设置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知识的教学,不仅仅是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而思维能力,在学生今后的发展中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加以探讨。

关键词:化学 思维能力 知识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接触的知识面不断扩大,信息量不断增加。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一、教师通过有目的的讲解,开启学生的思维之源

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开发,从教学实践来看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即使是新课标实施后,课堂上教师的“讲”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包括:设问、解决课堂的重点和难点、传授知识和技巧;控制课堂,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把练引入课内。这就要求教师缩短课内讲授时间,精选、精简讲授内容,提高讲授效率,并经常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式,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要抓住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与化学性质)决定物质的存在、制法、用途等,按这样的思路去教学生去学,便会事半功倍。不能简单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进行发散思维,探究新的知识领域。教学过程是双向活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必须抓住要害问题,巧问善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认识,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初中阶段通过对氢气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现象的观察,从得氧与失氧的角度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进入高一年级后,在卤族元素的教学中还要接触到一些没有氧气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积累了一定的反应现象、事实作为基础,从而为以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进一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作了铺垫,使学生的思维更进一层。

二、教师通过有代表性的练习,启发学生的思维

1.通过练习打好基础

对于知识要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简单到复杂,扎实训练。但扎实不等同于题海战术,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练习。

2.以新带旧,寓复习于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使知识系统化。如在讲单质铁、亚铁离子、铁离子之间的转化关系时,融入硫离子、碘离子的还原性,氯气、硝酸等的氧化性,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共存、过量计算等设计练习进行课堂训练,不仅突出了课内的重点,而且收到了温故知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要进行对比训练

对于相近易混淆的概念、原理等要进行对比练习,求同存异,突出特点。如“四同”: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三池”:原电池、电解池、电渡池等。

4.对于学生要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训练

教师不但要精选习题,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编写试题,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积极思维,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将一段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A.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B.铁丝本身的质量有什么变化?C.溶液的质量有什么变化?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设问:D.如何使铁丝溶解而铜不在铁丝上析出?E.如何使铁丝上析出铜而铁丝本身的质量可以保持不变?F.如果将硫酸铜溶液换成饱和食盐水,如何使铁丝上析出氢气而铁丝本身质量不变?

5.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在学习方面肯定也会呈现差异性。因此,练习也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要分层次教学,作业也要分层次去布置,使课堂练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6.要贯彻“赏识教育的原则”

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给他们以自信心。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让他们时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要记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三、化学实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化学实验直观、新奇,学生容易记住。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去分析、综合、概括,这是开启学生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设计以下两个实验:1.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铝溶液。

实验1的现象:立即有絮状白色沉淀产生,且沉淀量逐渐增多。但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继续滴加,沉淀增多到一定程度后,便又开始溶解,直至沉淀最后全部溶解消失。

实验2的现象:一开始,产生絮状白色沉淀,随即溶解消失,且这种现象多次反复出现。但是,随着硫酸铝溶液不断地继续滴加至一定量后,絮状白色沉淀便不再溶解,而且不断增加。

实验完成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为什么同样是两种溶液,只是先后实验的操作顺序进行了改变,却有两种不同的化学现象?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实验1,初始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会立即发生如下反应从而产生絮状白色沉淀: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当滴加的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便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直至氢氧化铝完全溶解。

实验2中,一开始,新滴入的少量的硫酸铝与氢氧化钠虽然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随即便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使白色絮状沉淀溶解,所以会多次出现沉淀反复生成又消失的现象。同时,由于硫酸铝水解后呈酸性,当滴加的硫酸铝溶液过量后,又会出现白色沉淀。

最后,老师可重点强调:对于有些化学反应,虽然反应物都相同,但随着反应物滴入的顺序不同,中间所产生的实验现象很有可能不同。所以,要求学生要学会从多方面来考虑问题,多分析,多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增加学生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王祖浩.中学化学课程评价的反思与探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化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