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09-10-27李新荣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

李新荣

语文学科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除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培育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素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新课改语文教学中要把人文教育鲜明的提出来,加以重视和落实,笔者的体会如下:

一、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之“魂”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每篇文章的“道”“情”,我以为就是文章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人文思想。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化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培养良好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健全理想人格。作为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我们要给予学生的不止是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平等、善良、爱心、珍惜、感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养成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追求理想、勤俭自强、顽强拼搏等人文精神品质。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育人”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发挥语文学科的特长,从语文学科教学的实际出发,发掘人文内涵,重视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我们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精神,把一种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我们应该崇尚什么?追寻什么?怎样把人类文明、传统精神文化传给下一代?是每一节语文课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也是语文课堂富有精神生命的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抓住人文教育这一主线,做到“文”“道”统一。

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与兴趣盎然的关键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追求新知”的思想引领;安徒生的《丑小鸭》反映的社会形象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理想,勇敢地面对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不懈追求美好理想,教育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心”,“做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即使身处逆境,永远不要停止进取地步伐,永远不要满足于一时的成功,要藐视困难,主动迎接生存的挑战。即使是普希金的小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更是直接告诉我们如果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镇静乐观”,“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教育人们正确面对挫折,坚信未来是美好的、光明的,确立积极向上、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读鲁迅的《风筝》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关于儿童玩游戏的看法,回味和表述“童真童趣”的片段,在误解和冲突中感悟亲情,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敢于承认错误,关爱兄弟,珍重亲情”的美好品德。

选入语文课程的每一篇课文,不管从主题意蕴还是具体内容,无不蕴藏着明显而丰富的“教化育人”的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老师,要想让语文课“活”起来,要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爱语文,要想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从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拓展到语文的人文素养上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价值,领会内容的独特人文意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素,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和人生经历。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充满活力与兴趣盎然的关键,是语文教学改革从课本、课堂走向人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创造活力的根本途径,语文教师要学会抓住人文教育,促使语文教学改革贴近人本、走向深入,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吸引力。

三、用“人文要素”培育学生的人文品质

新课改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类,意图就是对以往被忽视的“方法与过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饱含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重视和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就是人文性,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人文要素的发掘和运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富于吸引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人文要素是优秀语文老师激发学生语文兴趣的钥匙。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和文学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在“真实、生动、诗意”中追求“益智、怡情、愉悦”,不仅使学生在字词积累、表达技巧、语言锤炼、阅读写作等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涌动和精神的拓展,养成缜密、有条理、严谨的思维方式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学生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度敬业精神的人,使师生在学识、智慧、能力和人格上得到提升,也是语文老师的终身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人文的传播。语文教学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思想;不管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忽视人文精神的课堂是对生命的蔑视,是对人的个性、人的发展的淡漠。好的语文课不是肢解知识、机械记忆,而是精神感染,用人文精神浸润学生。语文教学应当从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中挖掘道义、责任、使命、善良、无私、正直、勇敢、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追求平等、向往自由、等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质,使之对学生的成长施以影响,对学生的人性施以培养和净化,引导学生区别美丑,把握善恶,学会同情,学会审美,学会生存。

四、实施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学生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中倡导和蕴藏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予以凸显,落实在一言一行上,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的传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伸张正义、自强不息、发奋有为、知难而进、拼搏进取等优秀的人文精神品格、培养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刻苦学习、爱护环境、和谐自然、尊重科学、珍爱生命、崇尚文明、正道直行、爱国爱家的人文品格。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修养的适应未来社会的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温泉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