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2009-10-27李继力
李继力
如何在新经济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党员队伍的作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上海市青浦区社会党工委和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成立联合调研组,对青浦区部分“两新”组织的党建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引发了进一步思考。
一、基本现状及党员队伍作用发挥情况
据统计,至2008年9月,青浦区有新经济组织19983家,从业人员约29万人,党员5270人,其中流动党员413人。新经济组织中已建党组织837个,其中党委建制8个,党总支建制10个,单独建立和联合建立的党支部779个。应建而尚未建立党组织10个。
(一)青浦区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的特点分析
1.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在被调查的新经济组织党员中,30岁以下的有654人,占总数的12.4%;31—45岁的1676人,占总数的31.8%;46—60岁的2520人,占总数的47.8%;61岁以上的党员420人,占党员总数的8%。可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青年是新经济组织党员的主力军,他们年轻力壮,经验丰富,在发挥党员作用上可以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足的是,作为后备力量的30岁以下党员偏少,需要加大基层党组织新鲜血液的补充。
2.知识结构有待优化。在考察的新经济组织党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4人,占总数的2.2%;具有本科学历的744人,占总数的14.1%;具有大专学历的996人,占总数的18.9%;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683人,占总数的31.9%;初中以下有1733人,占总数的32.8%。相对来说,高中文化以下的占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因此党员队伍的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3.岗位结构较为理想。在这些党员中,处于决策层的有796人,占总数的15.1%;处于管理层的有2172人,占总数的41.2%;一线党员2302人,占总数的43.7%。处在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党员占总数的56.3%,他们精通企业各个环节,在长期的经营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企业中能独当一面,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情况
1.总体良好。新经济组织党员在生产经营、企业文化、服务职工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得到了企业经营管理层和群众的较高评价。一些新经济组织企业主对党的活动经费给予大力资助,主动邀请书记参与人事任免考察,邀请党员参加一些重要会议,而党员在企业年度优秀员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管理干部评比中入选比例也较高。
2.两个“三强三弱”的态势。首先,党员在不同类型的新经济组织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三强三弱”的局面:在由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一般较强,在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等非公企业中相对较弱;在经营处于蒸蒸日上的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较强,在处于起步阶段、生存艰难的企业中作用较弱;在人员结构相对稳定的大中型企业中作用较强,在人员流动频繁、规模偏小的企业中作用较弱。其次,不同类型的党员发挥作用的情况也呈现出“三强三弱”:处在业主和管理层地位的党员带头作用比较突出,一线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相对较弱;企业自己培养发展的党员在工作中作用较强、入党后进入企业“打工”的党员发挥作用有待提高;文化程度高、学有专长的党员发挥作用明显,文化水平低、年纪偏大的党员包括农民出身(随着城市化推进变为企业员工)的党员相对较弱。
3.现阶段出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党员意识淡化,有的党员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政治敏锐性和坚定性逐渐削弱;主人翁意识淡薄,有的党员“打工者”的心态较为浓厚,认为在非公有制企业老板说了算,不能冒犯老板,害怕发挥作用吃亏,怕“丢饭碗”;还有的党员在心理上产生倾斜,认为给私营企业主干活卖力气不应该,觉得自己付出的越多,老板得到的就越多。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经济组织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逐步予以解决。
二、非公企业党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困境
(一)政治困境:非公企业党员的角色冲突。“两新”组织的党员既是“政治人”又是“经济人”,作为“政治
人”应当追求政治理想的实现,作为“经济人”要计算成本和收益,在经济活动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角色冲突在所难免,有时一种角色目标的实现须以牺牲另一种角色目标为代价。因此,在“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党员的角色差异,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探索不同职业、不同角色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和实现形式。
(二)班子困境:党务工作者地位的边缘化和兼职化。一方面,在新建企业、由年轻人组成的企业或门槛较低的服务性企业中,缺乏有党务工作经验或承担中层以上职务的书记人选,普通党员相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处于边缘地位,不受企业主重视,其号召力、协调力和调动资源的能力受到阻碍,出现活动时间、场地、经费难落实,活动内容、方式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不仅党组织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而且挫伤了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非公企业的党支部书记是兼职,当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发生冲突时,一般都会把业务工作摆在首位。而且开展党务工作困难大、事务忙、津贴少、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书记开展党务工作的热情受到影响。
(三)管理困境:人员流动性大造成党员队伍不稳定。党员流动频繁造成了“有企业无党员”、“党员时多时少”、“党组织边建边瘫”的困境,包括两方面问题:一是非公企业党员工作不稳定,不愿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和党费缴纳情况也不正常,党组织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二是党员即使已接转组织关系,并参加党组织活动,但由于党员在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性较强,造成党员队伍的不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非公企业党员倾向于向待遇高、条件好的企业“跳槽”;其次是有的非公企业用工体制不稳定,“朝增暮减”,务工党员随时都有下岗或被辞退的可能,使传统的党员队伍管理、党建工作的形式无法落实。
(四)工作困境:生存需要和经费短缺使党的活动正常化、规范化无法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当党组织活动与业务工作发生冲突时,业主和党员管理人员都把业务工作放在了第一位。书记们一方面感到这种情况使党的工作难安排、难到位,一方面又认为企业需要生存,党的工作只能“服从”业务工作。还有一些非公企业主不提供党组织活动的经费和活动场所。调研中,一位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曾说:“没经费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组织党员,纯粹是前边讲党性,后边靠感情。”此外,一些非公企业主要求党组织活动不能占用上班时间,党员们只能牺牲休息时间,利用晚上或周末开展党组织活动,而活动形式的单一、内容的枯燥,导致党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活动不能有效开展。
(五)处置困境:对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的党员的处理不明确。调研中,大家谈了几个操作中的困惑:第一,党员不合格的标准怎样认定?目前连续6个月以上不交纳党费、长时间“口袋党员”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以及长时间不来转接组织关系也不与组织联系的党员,为数已非个别,按照党章和有关文件规定这些人是不是都可认定为“不合格党员”?第二,对导致党员没有履行党员义务的客观原因怎样分析认定?如“没有正当理由不按期交纳党费”中的“正当理由”指哪些情况?如果由于组织制度不健全、党的活动难开展导致的长期不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是否可以不列为“不合格”?
(六)培养困境:优秀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在一些非公企业中,业主们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上,认为只有企业资本增值才是最根本的,极少顾及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在企业中没有形成开展党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员工政治观念淡薄,普遍存在雇佣思想,许多优秀青年在业务上刻苦钻研,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思想引导,入党积极性并不高,即使思想政治上有要求进步的愿望,也不热切。因此造成党组织队伍得不到新鲜血液的补充。
三、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一)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需以基层组织制度的完善为依托。调研中,不少非公企业党务干部谈到:“现在反映出来的直接问题是一些党员队伍发挥作用不够,而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党的基层组织制度的滞后。”党员是党的细胞,企业党组织是党的基础。没有稳固丰厚的基础和土壤,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就失去了依托和养料。而目前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在党务干部人选、经费落实、上级指导、组织关系转接、处理业务和党务工作关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较难落实或有待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党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二)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需正确处理党员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偏重于要求党员履行义务、发挥表率作用,却忽视了党员的实际利益,甚至牺牲了党员的既得利益,淡化了党员应该享有的权利,长此以往,逐步失去了发挥先进性和做好群众工作的热情。目前,在非公企业中“打工”的党员因为生存压力大、工作节奏快,不少人都有较强的失落感,普遍存在政治观念弱化、对组织活动缺乏热情的现象,个别党员甚至还存有一定的埋怨和抵触情绪。对于这些有较强“失落感”的党员,除了要对其加强正面教育、管理和监督,给党员提要求、压担子、强化外在约束外,还应注意给党员多一点权利感和荣誉感。党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满足党员合理正当的需求、帮助党员实现自我价值、关心党员和关注党员利益,激发内在动力,用增强党员权利感来激发党员的义务感。
(三)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建设与发展需把握好企业主与党组织和党员个体三者目标的异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处理党组织与企业、业主关系时存在两种值得分析的倾向。一是“抱怨论”,部分党务干部对企业主在时间、经费上对党务工作的制约以及党员管理层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等现象非常无奈,交谈中流露出对企业主“政治素质”差、管理层“只重业务不重党务”的抱怨情绪。二是“兼顾论”,有的党务干部认为,党组织首先就是要促进企业发展,才能得到业主的支持,进而让上级党组织、党员和职工群众三方满意。上述两种倾向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党的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既有兼容的一面,也有不同视角的事实。
我们认为,新经济组织中的党员首先必须是敬业的党员,即党员要“服务”、“服从”于企业的经济工作。“兼顾论”反映了这样一种政治要求和时代特色。企业与党组织和党员个体的目标可以保持一致。事实上,非公企业经济组织和党组织在目标、资源、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互补性和契合点。但是,“抱怨论”的存在又说明:“目标一致”不等于目标“完全相同”。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而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党章规定,有“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任务和目标。在企业经理层为降低成本和逃避税收可能采取违规手段或企业在重经济效益而可能侵害职工权益的时候,需要党组织多做协调、引导工作。明确党组织目标与业主目标的“一致性”和“不尽相同性”,有利于统一党员思想,明确党的工作既要紧紧贴近企业经济工作进行,也要注意发挥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沟通、引导功能。“经济人”只有实现向“政治人”的转化,党员的先进作用才能释放出来。
(四)新经济组织党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需处理好党员教育活动原则性和社会性的关系。调研过程中发现,党的基层组织活动一方面存在主题不鲜明、原则性不强的问题,如被企业工作或郊游娱乐代替;另一方面也存在党组织活动的形式内容与党员的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一味地学习中央和上级的文件精神及方针政策,主要形式就是读文件、听报告、看录像等。前者把党组织的性质降为经济组织或群众组织,后者则使党的工作失去党员群众基础。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关键,是解决好“三个结合”:
一是中央和上级精神与本行业、本企业实际工作和要求的结合。政策方针的内容不能少,但要努力使大目标、大要求变成企业党员的“小目标”、“小要求”。
二是政治要求和工作标准、道德标准的结合。政治要求是集中体现执政党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的基本要领,应该常讲常新,但只有将其化解为生活在基层的党员在工作、同事关系、家庭邻里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才容易操作并行之有效。根据非公党员队伍的分布层次和特点,教育活动形式可以分成三类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一类是业主党员和中高管理层党员,通过教育活动着重提高他们的经济发展意识、政治先锋意识、回报社会的公德责任意识;第二类是非业主层党组织负责人,着重提高他们的政治责任意识、兼顾各方意识和工作创新意识;第三类是普通职工党员,着重提高他们对非公企业的地位作用、党员标准和党员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等重要思想理论问题的认识水平和行动自觉性。
三是主题突出性和载体多样性的结合。必须正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观念正在向着自主、多元和务实的方向转变的趋势,主题突出的政治活动有必要保留并在特殊时期予以强化,但要避免单纯坐下来开会、一味“灌输式”说教的形式,可以采取领导或专家授课、观看警示性专题片、组织学习典型材料、义务劳动、请先进党员作报告以及党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写心得体会、开卷考试等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还可以利用厂报厂刊、网络信息等多种载体,更直观、更亲切地使政治主题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校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