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构筑人才高地工作的成效及思考

2009-10-27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年9期
关键词:党管构筑高地

张 励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把人才发展战略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来研究。为此,我们党于2002年底明确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今后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的人才高地战略,是全市各级党组织结合上海实际情况不断实践“党管人才”原则的过程,也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动“党管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构筑人才高地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①的战略定位,以及上海不断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生产力布局整体性调整的要求,中共上海市委于1994年提出了“要实现上海跨世纪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战略构想,在原来大规模投资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开发,推动上海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土地等有形资源转向主要依靠以人力资源为代表的无形资源。进入21世纪以后,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四个中心”需要提高人才构成的国际化程度、增强上海人才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上海进一步调整和深化构筑人才高地战略的具体内涵,明确构筑人才高地的重心由构筑国内人才高地向构筑国际人才高地转移,逐步实现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人才活动空间的国际化和人才教育培养的国际化。

构筑人才高地的过程,是一个人才理念不断创新、“党管人才”工作在上海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党的人才工作理念得到发展。党管人才,一方面意味着党的人才工作的对象的拓展,从原先主要关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内”人才,进一步延伸为同时面向以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人才为代表的“体制外”人才,为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和各类人员服务。另一方面,党管人才还体现为党的人才工作内容的调整,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单纯地依赖行政手段调配人员,向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作用进行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转变,从微观具体的事务管理为主向拟定法规、制定规划、综合协调、信息服务等宏观管理为主转变。

构筑人才高地的过程,是一个优秀人才不断汇聚、人才队伍的总体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围绕构筑人才高地这一战略目标,上海不仅聚焦重点领域,汇聚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优秀人才和研究团队,而且从引智、育人、开发三个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全面加强人才培养,使上海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从而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通过实施构筑人才高地战略,党的人才工作格局不断优化。按照“党管人才”原则,中共上海市委打破人才开发体制中存在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等突出矛盾,构建起了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在市委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基础上,各区县、大口党委也成立相应的人才工作协调机构和职能部门,形成沟通畅通的“党管人才”组织体系。

通过实施构筑人才高地战略,党的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瞄准国家和上海的发展战略进行项目聚焦、资金聚焦和政策聚焦。在构筑人才高地过程中,中共上海市委通过制定《上海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上海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为上海人才高地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通过推动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部门出台“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浦江计划”等重大人才开发项目,制定涵盖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保障等各方面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

通过实施构筑人才高地战略,党与人才的联系沟通日渐密切。围绕扩大人才工作的覆盖面,中共上海市委及相关工作部门以加强非公有制领域人才服务和管理网络建设为重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非公人才的特点和需要,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分别举办高级专家、留学回国人员、民营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党校研修班。同时,积极依托社区党建工作网络,不断拓展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覆盖率。截至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的覆盖率已经超过98.5%②。这些措施都有效地增强了党对非公有制人才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实施人才高地战略,增强了上海人才队伍的综合竞争力,也推动了上海人才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但同时,人才高地战略的实施也带来了人才构成的多样化、人才流动的频繁化和人才意识的活跃化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党管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

(一)在人才构成多样化背景下,要求上海各级党组织更善于与不同类型的人才打交道。人才构成的多样化一方面表现为人才来源的多样化。要真正将上海建成国内外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不仅要充分发掘上海自身的人才资源,更要敞开胸怀,广泛吸纳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以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科技攻关等为载体,以本市紧缺急需人才和年轻有潜力的人才为重点,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其他省市的优秀人才,有力地推进了本市人才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吸引国内优秀人才的同时,上海也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重点是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围绕构筑国际人才高地这一目标,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截至2006年底,共吸引7万余名归国留学人员来沪工作和创业,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上海也成为全国吸纳归国留学人员最多的地区。

另一方面,人才构成的多样化也表现为人才流向的多样化。长期以来,上海的优秀人才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之中。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08年上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266.6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2007年时的45.1%上升为45.7%。与此同时,上海的非公有制人才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早在2004年底,上海的非公有制人才已占全市人才总量的近六成③,并且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体制外”人才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金融保险、专业服务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众多领域。“体制外”人才所起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在上海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实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民营科技企业均已超过三分之一。

上海人才队伍中外来人才和“体制外”人才数量越来越多、发挥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的趋势,要求上海的各级党组织不仅要善于与上海本地的人才打交道,更要善于与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的人才打交道;不仅要善于与“体制内”人才打交道,更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敞开胸怀,善于与“体制外”人才打交道。

(二)在人才流动频繁化背景下,要求上海各级党组织不断密切与各类人才的交流沟通。实施人才高地战略,一项主要内容就是通过不断完善上海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以人才的自由流动保障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条块分割的状况,解决人才短缺与人才积压的矛盾,上海开始逐步推动人才市场的发展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动。尤其从1994年开始,为配合人才高地战略的实施,上海通过构建以中国上海人才市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保障人才合法流动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动人才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单位之间的流动。

在人才流动的频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才流动的范围也在不断延伸,人才流动空间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上海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渐密切,这促进了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这种流动是双向的,既包括发达国家为弥补自身在高科技领域的人才短缺大量吸引优秀人才,所引发的人才的流出;也包括上海围绕构建国际人才高地战略积极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所带来的人才的流入。从1999年开始,上海通过推行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突破国籍、户籍等刚性制约,按照“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原则,以引进人才的知识、资金和创新成果为核心,吸引一批海外人才参与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流动频率的提高和范围的延伸,都使党与人才的联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结构是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组织体系,人才通过组织配置的方法分布于各个地区和行业之中,因此,人才无论如何流动都在组织体系内,都在党的视野中。但在当前人才流动成为一种常态的环境中,如何拓宽上海各级党组织与人才的交流渠道,实现党与人才联系沟通的日常化、制度化,是真正做好“党管人才”工作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三)在人才思想活跃化背景下,要求上海各级党组织善于对各类人才进行有效的引导。从1994年上海明确提出构筑人才高地战略至今,上海人才队伍的整体面貌有了根本改变,一批拥有较高学历层次的中青年人才成为上海人才队伍的主力军。这些中青年人才思维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和新观念,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比较明显。同时,这些优秀人才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工作技能,主体意识比一般人更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是,目前上海的一些党组织对新时期人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够,习惯于传统手段,不善于和青年人才群体沟通,不善于主动走近他们、关心他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因此,要真正体现“党管人才”,就要求上海各级党组织既要充分适应上海人才队伍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的特点,又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

“党管人才”原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作出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创新,也是深入推进上海人才高地战略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推进上海的“党管人才”工作,要求上海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党管人才”的要求,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管”和“管什么”的问题,而且从实践上解决“怎么管”的问题。

首先,要推动观念创新,充分认识人才工作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人才都是由党统包的,对所有人才的选择、衡量、考核和管理基本上都是以政治类职务为标准,各类人才的起用也往往由行政单位的主要党政领导来决定。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世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部的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如此高度地依赖于人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这也要求上海各级党组织把思想认识从那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推动观念创新。党对于各类人才,应改变传统的将人才作为“依附性财产”的控制型、统揽型思维,而是将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充分保障人才的自由流动,给人才发挥创造性以广阔的空间;充分尊重各类人才的价值,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充分重视人才工作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只有不断加强党对整个人才队伍的管理,才能逐步拓展党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其次,要重视政策保障,大力营造保障人才充分发展的政策体系。“党管人才”不是管住人才、抑制人才,而是要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上海各级党组织应着眼于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保障各方面的综合性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积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选拔机制;以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为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工作绩效相挂钩的人才工资体系和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从整体上推进上海的人才队伍建设。

要着眼于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对科研人员以简单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现象,推动相关部门和单位结合科研工作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延长评价周期,调整评价标准,使各类人才能在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开展科学研究,发挥自身才能。

第三,要突出服务职能,构建真正适合各类人才特点的服务网络。做好“党管人才”工作,要求各级党组织对自身的职能定位作出调整,变管理人才为服务人才,通过真心诚意为各类人才做好服务工作来感召和凝聚人才。

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沟通联系机制。与各类人才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需求。特别是要注重发挥重点人才的作用,各级党组织要直接联系一批优秀企业家、各领域高级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做好服务工作,并以这些重点人才为渠道,广泛联系各类人才。同时,各级党组织也要不断拓展联系和服务的对象,及时发现和联系年轻有潜力的高层次人才。

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推进信息公开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现相关信息的快速发布和反馈意见的全面收集,为党委、政府相关工作部门与各类人才之间搭建起常态化的双向交流渠道;以保证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为目标,完善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管理政策,破除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强化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还要针对目前人才服务行业良莠不齐的现象,推进人才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上海人才服务工作。

第四,要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人才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其中组织部门在宏观指导、制定政策、协调关系和搞好服务上发挥着牵头抓总的作用,但并不是说,人才工作是仅靠一两个部门就能够承担和做好的。做好人才工作,要特别注重整合力量,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要发挥人才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也要调动其他部门和工、青、妇等社会团体的参与作用;既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更要调动人才使用单位的积极性,避免造成“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才政策的统筹和协调,做到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套、有机衔接,消除各项政策之间的矛盾性和不确切性,避免因重复投入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使各项政策能切实地、充分地发挥成效。

总之,上海各级党组织应充分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保证上海人才高地战略的顺利推进,使人才真正成为推动上海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注释:

①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②《上海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上海年鉴2008》,上海年鉴社2008年版,第47页。

③《2006年上海人事人才工作会议昨发布今年人事工作多项重要举措落实非公人才同等政策待遇》,《上海青年报》,2006年1月27日。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晏蔚青

猜你喜欢

党管构筑高地
以“四精四度”推进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
打造孝善高地 与鄢陵同行
补齐短板,高质量推动高校党管人才建设
不断提高党管武装工作质量效益
中国最北自贸区助力龙江扩大开放
声音
妙设游戏构筑精彩的体育教学
德国高地武器公司OA—10 DMR步枪
党管人才是集聚人才的执政责任
下岗后如何构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