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创生要注意“五个”有机统一

2009-10-27李国华

关键词:变动马克思主义笔者

李国华

课程创生不能剑走偏锋、倚重一端,而要把握平衡点,在统一中兼顾各方,以在和谐中形成创生氛围,使课堂不断闪烁创新的火花,促进课程创生。

一、执行要注意预设与调整的有机统一

预案具有计划性、前瞻性和预见性等特点。这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熟记于心,避免教学中出现放纵随意、混乱无序的“放羊”现象。好的预设既能为课堂创生提供条件,其自身还带有创生的特征与元素。如教师根据学情对专家预设的文本内容进行“加工”,通过增删重组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情,就是课程创生的具体表现。但另一方面,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时可能有“意外”,遇见难以预知的“生成”。作为教师既应重视执行预案,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死板地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而要在执行预设的同时,又密切地观察课堂变化,能顺水推舟、因情顺变,将各种“偶发”与“意外”化为“飘来的风景”。如笔者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时,一位学生提出:“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为什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总是犯错,我国也屡经挫折与失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还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一出,其他同学纷纷附和。对此,笔者若不理睬,不仅会错过创生时机,更会让学生对教材观点不信服、不认同,无法达成教学目标。于是笔者改变预设,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我们将一种正确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就能保证实践一定成功吗?2.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确实出现过不少错误,但资本主义国家就没有出错吗?当前的金融危机说明什么?3.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等“三个统一”,失败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了这种“统一”吗?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在运用中若脱离具体国情还会科学吗?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沉思与讨论,随后便陆续有人反思了同学的“质疑”:社会主义国家要顺利发展需要很多条件,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是一个重要条件,若其他条件不具备,也难以成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失败了,不是因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相反,而是没有很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明,我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还要根据新的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指导作用;某一实践失败了,其原因有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全面分析,不能把失误都归结为某一方面。学生的回答表明,这一“插曲”虽打乱了教学进程,但通过笔者恰当的处理使之转化成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有效促进了课程创生。

二、资源要注意课前开发与课中生成的有机统一

课程创生需要的相应条件之一,是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重视在课前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要重视对课中动态生成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为生成性资源更能为课程创生提供有利条件和最佳良机。因此,教师对课堂变化不仅要密切关注、随时捕捉,还要根据需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动态地生成资源,或以学生出现的错误为契机,引导学生争辩讨论;或以“意外”为跳板,借题发挥;或从对话中捕捉话题,发掘其隐含价值;或根据需要修改预案,创设即时情境。这些都是动态地生成新资源的表现。如讲“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时,恰逢两个学生在讲小话,笔者就借题发挥,问学生:“刚才老师讲课,大多数同学都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但也有个别同学在讲小话,这两种不同态度是不是对教师教学作出的反映。”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议论,结果形成两派。一方说:积极学习是对教师教学的反映,而讲小话与教师的教学无关,因此不是对教师教学的反映。另一方说:认真学习、积极回答问题和讲小话都是对教师教学的反映,只是从正反两方面作出不同的反映而已。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讲小话是不是对教师教学作出的反映,关键要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如果是指学生讲话的内容,就不是对教师教学的反映,因为它与教学内容无关;如果是指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那就是对教师教学的反映,即在这些同学看来,教师的教学不精彩,缺乏吸引力,不足以吸引他学习,他是以‘讲话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抗议。当然,这种学习态度也与他自身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制力等因素有关,这也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反映具有能动性,在反映时要受自身立场、利益出发点、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世界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的反映。”这样一分析,不仅让学生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讲小话的学生脸露愧色,转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这样,在笔者的引导下,讲小话这一不利因素转化成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转化思想的课程资源,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良好效果。

三、情境要注意“问题化”与“生活化”的有机统一

课程创生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这既能通过感性材料与抽象知识的差异让学生产生困惑,又能通过感性材料的铺路搭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消除困惑。教师创设情境时不能只重提供材料,而要注意将其内容“问题化”,让学生能在问题“诱导”下,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所体悟与发现。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重情境的“问题化”,一味追求问题的“难”与“深”,而忽视情境的“生活化”,如忽视通过生活现象的铺垫降低问题难度,忽视通过鲜活的生活情境活化知识,忽视通过生活材料的隐喻让学生获得启发等。否则,内容的“问题化”不仅难以有效地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反而会让学生迷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也就无法促进课程创生。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新教材只是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没有说明量变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产生质变,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理解这一方法论中“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的说法。如果教师此时只提出问题,问学生为什么只有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其问题会因缺乏铺垫与提示、难度过大反而抑制学生的思维,让其回答无从入手。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向学生出示了一段背景材料——“我们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许多知识,尤其是文科知识,学习后马上就遗忘了,需要反复阅读,才逐渐由记住一部分到记住全部内容”。然后出示辩题——“有量变就有质变”。这样既将学生的困惑转化成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辩题,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又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活情境,并通过情境内容降低了问题难度,给学生一定的启示与引导,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问题;在辩论时就思维发散、火花迸发,提出了许多超越教材的见解。

四、目标要注意静与动、结果与过程的有机统一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结果,它具有鲜明的导向功能。我们要有效地发挥它对课程创生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既要有静态的预设目标,又要注意动态调整或生成新目标。这样做,既有利于通过静态目标引领学生前行的路线与方向,避免教学中出现漫无目的、盲目随意、信马由缰的状况;又有利于教师根据课堂变化及时调整目标,避免因课前目标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而影响目标实现;同时还能使目标充分体现教学中的心灵共鸣、思维共振、内心澄明、视界敞亮、问题发现、见解产生等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而这种生成性发展正是课程创生所追求的。如教学《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这一知识点,课前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在知识方面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1.明确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方面;2.理解供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和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在教学中,笔者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究,明确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许多方面,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影响供求来影响价格的,属于间接因素,而直接因素只有供求与价值。但就在分析第四则材料时,一位学生却质疑道:“老师,既然供求直接影响价格,如材料中所说‘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石油,导致世界性的油价上涨,那为什么我国油价不受供求影响,常常不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呢?”该学生的疑问立即引起许多同学的共鸣,因为他们在网络中经常看到有人对我国油价不随市场供求的变动而变动进行的抨击。为什么教材的说法会与现实生活不一致呢?这让他们大惑不解。这就需要教师调整目标,否则,学生的疑惑就无法消除,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为此,笔者在心中将原定的“理解供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和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这一目标修改为“了解直接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理解供求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和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并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内容适当拓展。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石油这种产品的特殊性和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让学生认识到,石油是一种特殊商品,是工业的“血液”,在现代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它在我国就要由国有企业垄断其生产与销售。正是由于其价格没有放开,还不是完全由市场形成,因而它对市场供求变动的反应就不灵敏,常常与国际油价不同步。其次,笔者又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油价与国际油价不同步,并没有否定供求影响价格这一原理,因为宏观调控不能违背市场规律,政府定价也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否则会带来消极影响。我国油价的调整虽有些滞后,但只是时间问题,它最终还是要体现供求变化,要符合价值规律。最后,笔者引导学生明确,虽然教材中说明的直接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只有供求与价值,但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其他因素,除像石油这类由政府定价的特殊商品外,还有纸币的发行量过多或过少也会导致价格变动,但这些因素属于特殊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因而教材没有一一阐明。这些知识,正是通过目标与内容的调整生成的新内容,它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疑惑,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做法,有利于学生转换角度,培养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互动要注意对话与其他形式的有机统一

在新课程下,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互动,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启迪思维、沟通交流,爆发创造性火花,才能促进合作,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推动课程创生。其中,对话是互动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即便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也需要学生与文本、与自我进行对话。因为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信息、传递知识、沟通思想、增进情感、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才有利于知识与智慧在交流中不断生成。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又不能只有对话,而需要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如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动手操作、合作表演,或通过网络人机互动、多向交流等。在互动中,既传递知识与信息,又进行思想沟通与情感交流;既有心灵的碰撞、肢体的接触,还有人与机的反馈与回应等等。这种多元、多向、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才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才有利于促使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与他人不断碰撞,产生灵感、迸发创新火花。如讲“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内容,笔者先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分别作为“股票”“债券”和“保险”的“代言人”。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相互研究讨论,分析自己所代表的这种投资方式的特点与优点和其他投资方式的缺陷与不足。最后在综合全组意见的基础上,让学生选出代表就“哪种投资方式最好”进行辩论,各组代表既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投资方式的特点和优点,又寻找出其他投资方式的缺陷。在阐述、质疑、反驳与争辩中,学生对三种投资的特点、优点与不足都有了全面的了解,有效地培养了深入、全面地分析教材知识的能力,分工合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与思维应变的能力,观点提炼与思路构建的能力。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促进了合作,增进了情感;还收获了快乐,提高了兴趣。其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启迪,认识在争论中不断深化,从而使课程创生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变动马克思主义笔者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老师,别走……
北上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南向资金持仓、持股变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