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互动
2009-10-27施水英
施水英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理念说明,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和主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思想、方法、能力,获得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本文通过“有理数复习”探究性活动课教学,领悟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学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
一、过程展示
展示学习成果,培养数学思想和解题能力.
1. 小品“零的魅力”
主持人:今天有理数的复习,不是传统的老师讲我们听,而是让我们自主复习,合作探究. 课前老师给我们四个问题,让我们去思考、探究. 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们对数不仅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尝试了合作探究. 把自己喜欢的数学问题写成小论文、小品、童话等等. 钮、黄、吴、励等同学写得特别好,我真佩服他们,其中写“零”的最多. 我们课题组准备的数学小品“零的魅力”,主要描述零的特性和三个作用,现在我们用掌声欢迎他们表演.
教师点评:小品“零的魅力”,对零的特性、有效数字等有关知识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小品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不仅能让学生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能让学生感受数的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 “疑难问题”课题组
主持人:同学们!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迸发思维火花的载体. 学习这一章时,我们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问题,本组的同学进行了整理,这些疑难问题反映了第一章有理数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知识的拓展性问题.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将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 下面分A,B两组进行第一轮口答竞赛. 竞赛规则是回答正确加2分;答错了请对方帮助,对方帮助答对给对方加2分,答错不扣分;老师帮助回答不加分.
教师点评:这是一组学生感到疑难的概念问题,个人回答难免不完整,通过同组帮助、纠正、补充,和老师参与,使答案完整. 同时通过分组竞赛,气氛热烈,情绪高涨.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为把多数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其效果就远远超出了教师告诉学生解题方法和答案的教法.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
3. 小论文“数轴的自述”
主持人: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对有理数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把学习心得写成小论文,如吴同学写的小论文“数轴的自述”,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描述数轴概念、数轴的三要素. 阐述了数轴在比较有理数大小时所起的作用,还为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助一臂之力. 下面请吴同学朗读论文“数轴的自述”.
教师点评: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感悟到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好处以及利用此法能解决数学中繁杂的问题.
4. “易错的计算题”课题组
主持人:同学们,不知你们平时是否想过,学好有理数这章,其实只要过好概念关、计算关. 概念关的复习已初步完成,下面一起闯计算关中重要的“易错”关,为了避免重复出现错误,我们课题组分析了同学作业中错误的原因,编写了一组典型计算题作强化训练,下面出示题目,请A,B两组进行第二轮竞赛.
教师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究找出计算题运算中易混淆及易犯错的原因. 粗心、乱用分配律、乘方的意义不理解、特别是经常忘记负号……并提出纠正的方法,通过竞赛的活动形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乐趣.
5. 童话“负数的希望”
主持人:由于我们在计算时常出现负号乱用,励同学特地把负数的知识编成童话叫“负数的希望”,真是别出心裁. 童话“负数的希望”主要讲述了负数在有理数中的地位,及提醒同学在计算时不能丢了负号,也不能乱添负号.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励同学自编自演的童话“负数的希望”.
教师点评:“负数的希望”介绍了有关负数的知识,并指出学生中负号用错的毛病,注意了中小学知识的衔接,这种形式使学生“听”有所获,感受数学之美妙.
6. “带有‘巧方法的计算”课题组
主持人:为什么有些同学解题速度快,正确率高,关键是一个“巧”字. 下面进行第三轮竞赛,这是一组具有挑战性的计算题. 题目是本组提供的带有“巧”方法的计算题. (第一题:整体代入; 第二题:分配律正用和逆用; 第三题:化隐为显,用分配律; 第四题:拆后用分配律; 第五题:利用乘方的意义; 第六题:利用绝对值的意义.)我们四人一组,比一比,看哪一组的观察力强、方法巧、有创意.
教师点评:对初一来说,这些探究“巧方法”的计算题具有挑战性,而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而且,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和方法,理解得深刻,并能灵活运用. 学生通过人人参与,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究“巧方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突破难点,有利于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7. 自主小结,自主评价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上了一节合作探究的活动课,我想用两个问题来作一小结. (1)你对自己的收获满意吗? (2)哪一个数学活动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
教师点评:学生自主小结,自主评价,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使学生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最终达到“乐学”.
8. 教师总结、评价
同学们!你们在这次数学活动学习中表现非常出色. 你们主动与同学合作,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从多种角度对有理数这一章知识进行了全面探究学习. 可喜的是通过课堂展示,你们的创造力、思维水平、解题方法也上了一个台阶,让老师看到了希望,老师为你们喝彩,为你们自豪. 学无止境,研无尽头,深入探究,其乐无穷. 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开拓创新,我相信以后的数学学习更精彩、更有趣. 在数学王国里成功和机遇永远属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人.
二、教学感受
本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起始,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升华,无论在知识上,还是能力上都是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而本章知识的概念比较枯燥,计算较烦琐.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件愉快、轻松的事”,掌握好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国家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针对本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复习. 课前让学生自选课题,自由组合,选出组长,完成四个探究任务. 在课堂中分“分组对抗”、“计算小竞赛”和“分小组探究问题”三大板块进行,每两个板块之间都安排了同学“成果展示”,同学们以自编自演小品、朗诵等形式展示出来. 能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 让他们真正了解了寓教于乐、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思结合等词语的真正含义,深深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在“玩”中学到了真正的本领.
反思本节课各个环节,本人觉得课前分组自由组合后,教师应做适当调整,使各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助于调动“弱势群体”的积极性;还有要让学生感到课已下而兴未尽,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课堂小结须用心设计. 因为它对于数学学习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路途中不断前行.
三、专家、同行的点评和建议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有新意,是一节很有创意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一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此类活动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 首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回顾所学的知识,怀着新奇的心情去撰写小品、小论文、童话,去罗列平时遇到的难题及容易出错的题目等,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一创新举措. 不仅使学生系统地复习了有关“有理数”的章节,巩固了有关“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及语言的概括能力和文字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成了数学学习的主人. 其次,新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个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新颖、开放性强、生长点多,可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三,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评价. 整个过程教师努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设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的意境,唤起学生想象,诱动思维,将内容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从而形成教学的高潮. 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值得商榷的是从教学内容来看,在进行教学时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对有些班级可能容量过大,应作适当处理;从设计活动过程来看,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教师都重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己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但在表情上还是显得有点着急,有时放不开;从学习评价来看,学生课外写的小品、童话、小论文等都是好作品,应进行评比展示,并作为成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