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 以生为本
2009-10-23纪平云
纪平云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教师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这一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美国的一些教育学家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把握提问的技巧,谈些点滴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一、设问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设问的灵活性很大,可以设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可以设问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还可以设问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但是,不管怎样设问,一定要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设问要有针对性,如何做到有针对性呢?
首先,要针对教材。首先设问一定要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切忌无的放矢、模棱两可。在设问时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命中要害。如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可以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结果及影响等问题,而那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何时爆发的?凡尔登战役的时间?”……之类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答出,就没有设问的必要。其次,要针对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设问时要有多种方案,既要有适合基础好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也要有适合中等水平、较差学生回答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提问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没有思维就无所谓学习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常常采用提问,但提问并不等于启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设问时一定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这样的问题一般在课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必须在熟悉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答案。例如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虽然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重点,但缺乏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问题改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情况就不同了,很有启发性。学生经过对比、分析认识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对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认识更深刻了。
三、提问要善于变换角度,把握难度
在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设置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角度,还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的不断变化,善于变换角度,使问题新颖、有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如“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是什么?”这类问题使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换个角度问:“西安事变发生后,是杀了蒋介石还是放了蒋介石有利于中国革命呢?”这类问题,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而且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达到突破教材重难点的目的。同时,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难度适当。要根据教材具体内容设计出一些“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果子。如讲完美国独立战争后,可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性质?”这个问题既非不着边际,也不是一览无余,学生须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后,才能正确作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提问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有创造性,不能再拘泥于旧问题模式:答案唯一、观点正统、显明的阶级性。我们的教学结构原则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注意设计这类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可设计这样具有创新意识的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在给中国带来了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文明,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同时在评价这类问题的答案时,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谁的理由更充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正确地、科学地运用这一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