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2009-10-23陈延武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课集体德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体育课的教学是学生身体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和实践性,体育课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在德育渗透中,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体育课多数时间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践,要求学生去体验阴晴冷暖,去面对风吹日晒,去适应自然界的寒暑变化。这种对自然环境适应力培养和提高的要求,除了能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第二,学生在运动中要体验自己的态度、兴趣、能力、甚至气质和性格,由于体育运动适应了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运动中神经系统会高度兴奋,会“忘乎所以”、“无所顾忌”地尽情发挥、表现,故而他们平时在其他课上所掩饰、保留的许多东西会自然而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活动中学生自我的充分展示,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德育更具有意义。

体育教学对于德育渗透具有极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现实中体育教学常常被理解为纯粹的运动知识与技术的教学,从而淡化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寓“育人”于体育教学之中,把传授体育知识、体能锻炼与品德教育融为一体,是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探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德育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1.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集体性的教育活动。不论是体育课堂上的练习,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都要自觉克服个人欲望,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的需要,这样,才能使体育课、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如篮球运动是集体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没有同伴间的依赖和信任,相互了解和尊重,他人和自尊,以及在运动场上对规则和战术的理解,是学不好篮球运动项目的。通过让学生在篮球场上的集体配合,在运动中去体验这些集体主义基本要素和应有的道德,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组织纪律性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严密的组织形式、严格的课堂规则、有条不紊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学生克服松懈散漫的作风。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竞赛教学法,而竞赛中采用的是被大家一致公认的规则。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不论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必须遵守竞赛的规则,如果违反了规则就要受到处罚。因此,体育教学中的竞赛活动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履行道德义务所需要的自我控制能力。

3.公正精神和竞争意识教育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是推崇公平竞争和能力至上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的成绩评定标准是客观的,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可促使学生将公正精神内化,从而使他们在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待他人的评价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坚持公正原则。体育运动的竞争有是非常激烈的,在教学竞赛游戏中,学生们好胜心强,他们往往要经过克服困难、顽强拼搏、机智果断、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最大限度的去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意识。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导向法,通过体育课常规和特定比赛(游戏)的规则,对良好的规范的行为习惯加以引导。例如接力跑游戏,规则是不允许抢跑的,学生能按照规则进行接力跑比赛,其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就得以培养。

2.导入法,体育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知道所学教材的德育功能,导入主动接受意志品质的意识。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教师通过形象而直观的方法导入该教材对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使学生在练习中主动磨炼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随之逐步树立勇敢顽强和战胜困难的胆量及信心。

3.限制法,在练习中设置特定的困难条件加以限制,促进学生做出努力,克服困难。如:鱼越前滚翻,在垫子上设置一定高度的障碍物,让学生做出加倍努力才能完成动作。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

4.对比法,联系实际,通过正、误动作和事例分析,阐明道理、观点,引导学生鉴别动作的美与丑和行为表现的是与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5.评比法,适时组织相互观摩、学习的评比形式,培养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守纪律、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和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学生好胜心强、可塑性大,评比时只要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标准统一,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6.典范表率法,通过典型的事例和表率的影响,提高思想认识、熏陶情感、培养意志。如在支撑跳跃的教学中,对支撑跳跃成功的学生进行表扬,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其他的大部分学生起到鼓励作用。

三、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1.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知识、技能技巧,美育体育三个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因时因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队形练习,可以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三大球可以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集体主义和赛场赛风的精神文明教育;体操、滑冰可以培养学生勇敢精神;艺术体操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等。

2.利用体育课组织教法进德育教育

体育课中严密的组织工作和教法措施看作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如:通过体育活动、动作的技术讲解,技术作用要求的提出,其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通过教学环节中的队伍调动,可以进行速度效率、集体协作、遵守纪律教育;通过场地器材的布置,收拾和保养,可进行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教育;通过教学中游戏和竞赛,可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自觉维护集体荣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等等。总之,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组织工作和教法中的积极因素,发挥集体的力量,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

3.根据学生实际,抓住突发事件进行教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大部分处在分散的个别的体育活动之中,正确的言行、错误的言行都能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从学生的言行中发现思想倾向,及时进行教育。如:学生在1000米考试中作弊,对此,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在处理方法上,凡是对集体有教育意义的,可在课程结束前的小结中进行教育,个别的可课下单独教育。另外体育教师还可利用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教育。如全校运动会,校、年级、班集体单位比赛,中长跑达标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评比等。体育教学也应充分利用这些竞赛、评比进行思想教育。评比,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与懈怠会影响集体的成与败;而集体的成败又会给每个人带来影响,这就有助于培养他们集体荣誉感和为集体做贡献的责任感。体育竞赛对优胜者奖励,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心情的愉悦,从而,能激发他们锻炼身体,发展才能的积极性。

体育课的教学不只是运动技能的教学,还包含了极强的德育因素。体育课在强调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德育的渗透,使学生不仅具备各种运动能力,更能自觉的利用学生个性心理,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身心。只有体育教师意识到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正确利用了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途径等规律,才能够实现体育教学“育体”同“育心”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国.试论体育对人格建树的价值.中国学校体育[J].1999(6)

2.杨良兵.浅谈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中国科学教育[J]2005年02期

3.丁苏鹃.试论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铜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4年8月第6卷增刊

4.吴俊.浅谈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3年12月12卷第4期

5.何健.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南京体育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J]2004年04期

6.查引娟.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1年12月第4

作者简介:陈延武,男,1964年11月出生,中教一级,本科。

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体育课集体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为集体献一计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体育课
警犬集体过生日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