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方”引发的思考
2009-10-23于梅
于 梅
前几日,去一家药房买药,看到一个大姐正捧着一张药方对工作人员说:“就按这上面的拿,你可看仔细了,一样也不能少,这可是一位老专家给我开的。”听着这位大姐话语里对专家的敬重,看着大姐对药方的珍视,我突然想到:医生给病人开具的药方,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没有一个病人会和医生讨价还价。那么我们教师在给自己的学生开具“药方”后,是不是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孩子的信任呢?
关于“药方”这一问题,引发起我的几点思考。
一、“药方”权威性的背后是什么
1.社会关注不当。由于教育的普及,现在对教育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从幼儿园到大学要经历18年,谁家能没个学生呢?关注的人多了,注视我们的眼睛多了,舆论自然也就多了。以往的社会舆论主要是对教师职业的褒扬,自然而然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形象,人们受舆论的引导便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敬意。可现在对于教育的负面舆论太多,另外小升初也不用考试了,孩子不论学习怎样,都有个学上;大学毕业也不分配了,学与不学,反正都没个工作。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过去了,教师的地位就处在了十分尴尬、失落的境地。再加上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针对学校教育和老师制定的种种条款,被一些家长和学生当成了护身符,当成了挑战学校和教师教育行为的政策依据。老师批评学生几句,学生和家长就说老师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了,要求精神赔偿;老师让一个屡次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站起来,学生和家长就说老师体罚了,要让媒体进行曝光,形式之多,门路之广,令老师瞠目结舌。如此这般,教师变得不再神圣了,自然而然教师“药方”的权威性也大打折扣了。
2.教师自身问题。有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原地不动,止步不前,课堂教学没有新意;有的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不精,一味地“抱残守缺”;有的教师观念陈旧,甚至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有抵触的情绪,造成职业倦怠,甘愿落伍;有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么表现为“以不变应万变”,要么表现为在困惑中无所适从;有的教师对于学生不守纪律一味迁就、听之任之……这些态度自然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使学生不会“信其道”,那么教师的“药方”也自然变得无关紧要,没有权威性了。
二、如何使教师的“药方”具有权威性
1.具有“尊师重教”的社会舆论。这是对社会大环境的要求。政府要真正地关注教育,投资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社会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为老师提供较为宽松的舆论环境,对教师要尊重;要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并把这一专业建设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行业,使之像医生一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敬。
2.具有“救死扶伤”的道德风范。医生的“救死扶伤”是心里对患者有一份大爱。教育也一样,它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我们心中充满爱,能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药方”发挥最大的疗效。
3.具有“望闻问切”的专业技能。这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洞察力、理解力,要吃透每个孩子的性格,要会给孩子“把脉”,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的含义,你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这样我们才能找准每个孩子的症结所在。另外,教师还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结构、教学水平、教育艺术等等,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做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使家长和学生对你的专业技能认可、信服,甚至崇拜。这样,不管我们开具怎样的药方,家长和学生都会视若至宝了。
老师们,随便开个“药方”并不难,但要家长认同,孩子信任,使“药方”具有权威性,那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思考和探究了。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曙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