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10-23谢爱华
谢爱华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化学课内容前后联系最为密切,所谓“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三、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通过“设陷”创设问题情境。即采用恰当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学生犯点错误,巧妙地设置“陷阱”,并故意将学生诱入其中,使学生由于被陷而“顿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可通过化学史创设问题的情境,通过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都是可行的方法,关键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受到锻炼。
总之,在研究型学习中,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问题即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多实践、多锻炼,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使之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教学效益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岸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