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旧课程之比较观
2009-10-23杨有富
摘 要:高中历史新旧课程从课程体例、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本文作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近30年,在新课程培训期间有不少感触,特从新旧课程的异同入手,研究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从中寻找适宜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经验,以求老树新芽,扬弃而奋进。
关键词:课程观 知识结构 教育目标 课程结构 专业化
从去年秋季至今,我已经参加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以及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新课程培训活动,培训的内容有:理念的形成、知识的建构、课本知识的解读、视频课堂等等。新课程逐渐由人们脑海中遥远的将来和模糊的提法从幕后走到前台,真真正正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几次集中培训,我开始对新课程的特点以及与旧课程之区别和差异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考,下面就我自己的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比较
从课程的知识建构来说,旧课程知识的结构被新课程的模块替代;旧课程知识的章节结构被新课程的专题替代;旧课程由国家建构转变为新课程由国家确定方针,国家、学校共同建构,显示出适用性、满足学生个性特征和灵活性等特点;旧课程由模糊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就高考而言,其实都视为必修课)形态转变为新课程“必选修课”、“拓展课”、“研究课”三种形态。课本知识由旧课程的渐进性、编年性、系统性转变为新课程的专题性、板块性和鲜明的类比性;由学科本位主义转向基础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特点;由特别关注知识的深度,即知识的概念解析转向特别关注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扩散。
二、教育的目标比较
由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拓展能力和应对考试转向关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由定性评价转变为变性评价;由重传授,轻体验和感悟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延伸;由课容量大、知识点多和学生被动应付转向给出学生极大的活动余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转向密切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由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学习机器转向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雕琢和人格素质的培养;由宽知识素养,窄能力素养转变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个性发展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合作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国际视野的培养等;由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自由发表观点转向更多地利用所学知识洞悉现实世界现象的走向,解决实际问题;旧课程重在传授和掌握知识,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因此,有些教育专家认为这些年来,我们培养了许多缺德的学生,人文素养低下的学生,这种教育的着眼点早已经与我国的教育方针相背离,新课程中贯穿着鲜明的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丰富的人文素养、美学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弘扬中华灿烂文化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意识的宗旨。
三、课程结构的比较
从课程性质看,旧课程关注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和适当的拓展,以教师讲为主,新课程关注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扩散思维,以教师点为主;从课程宗旨看,旧课程的着力点在于挖掘知识本身,探求知识脉络,让学生掌握知识,适当地拓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新课程要培养学生通过学习专题框架,(学习的方法不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可以查阅与课本有关的大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料)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洞察力、使命感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世界意识、健全人格、个性健康发展等素养,从课堂结构看,旧的教法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即使是师生互动,也不过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新的教法则是尽量把学生作为主人,在教师的有意导引下,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课堂上师生的角色看,旧课堂状态下,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学生则始终是配角,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立学规、提创意,构筑“历史现场”,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建设者、建议者、参与者、实践者。
四、教师专业化的不同要求
旧课程状态下对历史教师的专业要求失之偏颇,历史教师只须通晓中学历史教材的体系和体例,通览国家的教学大纲,通识国家的三维目标要求,通读教辅用书,然后就可以履行备、讲、批、辅、考、评各个教学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留出多少答疑解惑的时间,教师更注重的其实是课堂教学问题,忽略了讲课以外的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注重了对学生做题和考试能力的培养,轻视了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教师更看重自己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辅助教学活动和自学过程用心不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灌输知识的工具,学生是吸收知识的仓库,久而久之,学生缺失了识别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钟灵毓秀更多的挂在嘴上。同时,学校没有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课外阅读问题、知识拓展问题、自身修养问题,只要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即使少读书、少看报,不提高相应的知识素养也无关紧要,用这样的理念评价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能力,师不高,弟子怎能不拙呢?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在熟练地掌握国家各项规定的前提下,不断学习和掌握本科目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且逐步跨出本科目,涉猎其他科目的知识和信息,以满足学生日益增强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的需要,这就势必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通才,又是本科目的专才,否则,教师的日常教学就必然会出现“通而不专则泛,专而不通则乱。”的现象。教师还要改变旧课程教学中师生教学的不协调以及角色错位的现象,引导学生增强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在课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求知的能力,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和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习惯而奠基。新课程实践中,国家和学校肯定要对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日常知识的积累方面、日常科研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也要逐步为自己制定中短期的专业化发展的质量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不断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于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五、新旧课程特点之比较
说句实在话,旧课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框架是十分明朗的,它十分便于教师和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进行细致的学习和整理,也就是便于学生成体系地掌握历史知识脉络。
新课程的知识基本上是以专题的面目出现的,每一个专题题目很大,涉及的内容有时候要囊括古今中外,其跨度之大,富有研究性,虽令人耳目一新,但专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几乎都是简单地用很少的语句一带而过,似蜻蜓点水。这样一来,我觉得,在日常教学中一定会出现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得极不扎实的情况下,去进行同类不同性质的历史现象的比较。这种教学似乎是一种空中楼阁,学生们会出现茫然的现象。因此,我看,新课程适宜学习力强的学生,对于那些历史基础知识比较贫乏,自学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无所适从的。
可见,新旧课程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差异,教师从原来的旧教法向新教法转变中,很可能遭遇不适应、难以实现师生科学互动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教师们都要有个充分的精神准备。此外,旧高考的复习以指导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点,适当地进行思维扩散特别是简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指要,多年来,教师们已经为此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然而新课程考试究竟应该如何贯彻国家培养人才的宗旨,打磨出好的复习方法,目前,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一脸雾水、十分茫然,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
怎样才能使新课程教学顺利而有效,我觉得,两种课程之间还是有互补性的,旧课程可以为新课程打基础,新课程是旧课程的拓展。只要科学地利用、巧妙地衔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诸多的感悟还得到实践中去探索和研究。
作者简介:杨有富,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巴彦淖尔市“秀教学能手”;巴彦淖尔市“优秀骨干教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班主任”、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全国杰出教育研究者”;“2006年全国基础教育先进个人”;“2007年中国科教创新贡献奖”。2007年被选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工作兼职:巴彦淖尔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员、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迄今为止,在省级以上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书籍两部。专业研究方向:历史教育、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