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探索
2009-10-23孙新房
孙新房
近年来,广大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群体出现了大量心理适应问题,因此,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对我国的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一、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原则
我认为,培养中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应当着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阶段性辅导,整体性调节原则
人的成长发展是有一定阶段性和连贯性的,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中学生同样如此。中学生在不同时期的认识水平不同、追求不同,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实施挫折教育时,我们应当根据心理教育发展“防重于治”的原则,主动从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出发,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预防中学生挫折心理的产生。各级各类学校在制订心理教育工作计划时,要把心理教育特别是挫折教育的内容与不同时期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起来,采取适合中学生年龄特点的形式,对其进行整体性、阶段性辅导。
2.因材施教,尊重中学生个性原则
根据心理教育中“适应个别差异原则”,我们在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时,还要注意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要抓住其特点,因材施教。资料表明,一般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男生差,特别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五个因素上。这跟因性别差异而产生的发育和社会化过程不同有一定关系。女生进入青春期比男生早,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同时考虑问题比较细腻,比较在乎别人的评价,个性上相对胆怯、懦弱,因此感受到的心理矛盾也较多,进而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相对多些。针对不同时期男女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我们应当有的放矢,在不同时期给他们施以侧重不同的挫折教育,最终促使他们全体健康成长。
3.适度性和适时性原则
挫折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循序渐进,长期进行。在挫折教育中要把握好困难、挫折的“度”。一般来说,当学生不需要经过积极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时,说明困难的难度偏小;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努力仍无法克服困难时,说明困难的难度偏大;只有当学生经过一番主观积极努力才能克服困难时,说明此时的难度较为适当。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坚强的挫折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
二、开辟多种途径全面实施挫折教育
1.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帮助他们对挫折正确归纳
首先,在挫折教育中,教师要让中学生克服错误的思想方法,建立“失败”的正确观念,引导中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许多工作,常常是经过多次尝试、失败后的不断努力,才可能获得成功的。因此,要教育中学生应坦然面对挫折、失败,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害怕,树立“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思想。
其次,要帮助中学生对挫折和失败正确归纳。失败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单纯地把失败归于主观原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于客观原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碰到困难和挫折,既要从客观上找原因,也应该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
2.适当地进行“劣性教育”,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
“劣性教育”是指利用对人有适度“恶劣”心理压力的“劣性刺激”去磨炼人的意志的教育。挫折教育的本质或最终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击打能力。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实践也证明,适度的“劣性教育”是提高人的挫折容忍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中学生挫折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运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磨炼他们的挫折容忍力,培养学生挫折后的自我调适能力。
3.创设预演挫折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磨炼
适度的挫折可以给中学生锻炼,对其成长起到增力作用,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温室里的花,我们的中学生一代应该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去经风历雨。人们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力,是可以通过预演一定的挫折情境的教育、学习和锻炼而获得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和各种活动中加大难度,对其毅力加以磨炼,如在理科教学中,要求他们面对难题应养成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的习惯,以培养其知识钻研中的韧劲和生活中的毅力。我们还可以通过自身模拟学生的思维,模仿他们遇到挫折后可能采取的做法,让其判断正确与否,并顺势引导,教育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才是正确的选择,要使他们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
4.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促成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
教育具有超前性,学校、家庭应利用中学生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给学生以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支柱。这样,学生走向社会后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衡水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