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条件下的和谐师生关系
2009-10-23刘新平
刘新平
现代教育学指出,新型师生关系应是和谐融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当扮演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等多个角色。学生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等特征,新课程条件下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老师,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公民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
业所必需的特殊品质。那么,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呢?
一、走近学生,把学生当朋友
充分了解学生是开启学生内心世界的神奇钥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基础。教师要主动去接近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试着走进学生的学习中,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先做他们的忠实听众,再慢慢地对他们加以指引,使学生对你不再感到陌生。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也愿意接近你、信任你,师生之间就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每接一批新生,我都要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爱好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工作中做到多问,多听、多看,特别是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交谈,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等等;蹲下身来,放下架子,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那份和谐与融洽的师生关系自然形成。这样教师就会愉快地教,学生就能愉快地学。
二、倾注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生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倾注满腔的爱心,自然学生就会亲近你。学生病了,及时给他看病或者亲自把他送回家。学生病假回校,要能主动为他补课;时时注意天气情况,提醒学生添减衣服……这些事虽小,但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很深的。我们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更多的真心回报。
三、言传身教,当学生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说过:“以教人者教己”。此话道出了做教师的两点起码的标准:一是做教师的态度,应该做一个在学生中有良好师表的教师;二是做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师能。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的工作态度,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教育学生。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做物理作业,我在黑板上把题写出来,写完后,让同学们照着黑板做,一会儿,有些同学就开始过来批改,我一看,立刻火冒三丈,大声训斥道:“你们怎么做的,我要求画电路图用铅笔和直尺,为啥不用直尺?”一个胆子稍大点的学生就用极低的声音说:“老师,你也没用呀。”我一听,既生气又觉得好笑:是啊,自己就没给学生做出表率,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我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刚才的电路图用直尺全都画好。从这件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的模仿性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从那以后,我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写好作业,我首先自己写好教案、理论笔记、写好自己的板书等,教育学生看到纸屑及时捡,我发现教室地上有纸、有粉笔头或者清扫卫生的工具没放好,我都会当着同学的面把它捡起来。在我的影响下,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着我的要求做。学生在接受老师授教的知识外,也在不断地学习着老师的德与行。
四、“授之以渔”,当学生的引路人
新课程改革倡导“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学一直是学生听、教师讲,教师一个劲儿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根本不用去动脑想,只需会写、会背就行,至于为什么,很少有学生去探究。一节课下来,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什么也没听到。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一起提出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了获得新知的喜悦。知识是教不完的,方法是可以传授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程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性不一的未成年人,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需要我们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去寻找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方可构建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改革。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邵原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