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应主动“变通”
2009-10-23张明
张 明
摘 要: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主动变通。本文对思想品德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方法,对教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形势 新要求 存在的问题 变通
十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中,面对不断变换的形势;不断地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要求。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学会应对和变通。
一、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目标上,一方面以培养适应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要求学生;另一方面,却又仅仅把学生理解和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知识、观点作为核心目标。
(二)在教学内容上,往往从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体系出发,教材内容编写多数是从成年人的思维角度选材。忽视道德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复杂联系,忽视学生已有的道德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站在学生立场上,以平等的口气,探讨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的内容。如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社会技能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课改后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观点也显得脱离学生发展实际和简单化。
(三)在教学过程组织和教学方式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主,以灌输说教为基本教育方式。教师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组织教学过程,而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情感、思想却被排斥在外,得不到真实的展示、交流和指导。忽视了学生人格和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是按教师的意图,被动地答问、讨论、辨析、选择。课堂上看似热闹,但缺乏一种坦诚、平等的气氛。学生能正确地回答问题,但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态度的表露。教师常以社会道德评判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回答作判断,而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站在和学生相互平等、理解的角度上去讨论、引导。学生的主体性被压抑或限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已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的道德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应对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应主动“变通”是对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教师应主动“变通”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在教育者指导下,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即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二)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主要任务的学科。而电教教材具有直观、形象、声像并茂、活动变化的特点,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和感染力,容易引起他们对道德情境、道德形象具体而真切的感知,导致对道德情感的体验,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对行为规范的认同。
(三)充实完善自己
1.善于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要注重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阅读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报纸、杂志,并且积累教学反思、教学心得等。
2.善于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使学生化难为易,真正理解教育观点,使之变被动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提问应先易后难,设计巧妙,在循序渐进中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也得以维持。提出问题还应使学生产生悬念和求知欲望,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感知到抽象分析,从已有的知识出发,从自己较熟悉的事例入手,去主动弄清问题,明确道理,才能增强学习效果。
3.善于取材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多开动脑筋,教师必须积极提供可供思维的感性材料,广泛应用各方面知识充实内容,借以明确道理,提高教学的思想性。善于取材,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趣味性,直接关系一堂课的气氛和质量。所以,取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①集中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具有丰富内涵的;
②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有助于对教材理解的;
③是学生普遍关注又迫切希望了解的;
④具有典型思想,便于进行思想教育的。
如讲《珍爱我们的生命》时我选取了汶川地震中的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学生看后不再是学教材,而是感受生命的价值,传递生的希望。当我提问“什么样的生命最有价值呢?怎样才能使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呢?”学生们答“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我们要珍爱生命,不懈的努力奉献延伸生命的价值。”
4.善于分析
教师发挥示范作用,钻研教材,弄懂概念和原理,善于对实际材料对比分析,通过科学综合,揭示事物本质,才能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
5.善于总结
总结,意味着一节课的结束。如何把强化的知识、激发的情感化作行为实践,为他们的行为实践明确方向,从而使知、行统一有重要意义。总结的内容,宜具体而切合实际、有针对性。
如讲《人生难免有挫折》时,当学生列举大量造成挫折的具体原因后,他们总结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将认识进一步深化最终总结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经过总结学生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四)营造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
思想品德课教学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而道德态度的形成,不同于道德知识和观点的接受。它必须在一种坦诚、平等的关系中,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借鉴及教师引导,才会形成。教师要淡化道德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体验,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选择,并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积极性。把致力形成认真探讨、开诚布公的课堂气氛,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献章.生成“无意”引导有术.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2.李超.精心选择话题.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作者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