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我见
2009-10-23宋丽丽
宋丽丽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必须引导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写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作者就此问题从学做人、品生活、做作文三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浅陋的看法。
关键词:做人 生活 作文 看法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大难题之一,现行作文教学研究大多是在摸索写好作文的途径、方法。这些途径和方法一旦被激活,学生便会顺渠引水成作,作文水平当然会有一定的提高。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裹足不前。因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明白为什么写作,缺少原动力的作文教学就会失去活力止步不前。
一、学做人
作文先做人。俗话说“言为心声”,作文就是落在书面上的“心声”。“作文能够满足我们倾吐心声的需要”,学写作文就是学会把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用恰当的、生动的文字真实地表达出来。而这些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正反映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观、品质和情操。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对生活漠不关心、毫无爱憎的人,会对写作文产生莫大的兴趣。但一旦生活的热情被唤醒,对周围世界关注的视角变得广远,思想的触觉日渐灵敏,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他们必会产生写作的欲望,并会把它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自我发展的工具,进而逐渐形成持久稳定发展的内部动力。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情操,让学生内心世界活跃起来,并以此内化为激情和活力,而主动求作。
二、品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该句生动地告诉我们,生活与作文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然而处于生活中的群体——学生面对生活,在写作时却常感无“米”可“下”,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诗中评价陆游的诗写道:“入妙文章本平淡,待闲言语变瑰奇。”那么如何能使生活中的“闲言碎语”走进学生的作文?如何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得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呢?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人生百态。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就某些话题、某些事情或某些事物、某些现象展开讨论,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并长久地坚持下去。当学生的视野日渐开阔、思想的触觉变得更加广远之时,他不会再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他会为某些人的某一句话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生活就犹如那源源活水,流淌于学生的作文之中。
三、做作文
做作文又区别于写作文,它是长期地而非一次、两次。而让学生养成时时写作,处处写作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况下,按照常规教学的安排,每半个学期即半年时间,要求学生完成六次作文即可。这样的教学任务远不能达到训练作文这一教学目的。俗话说: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练手生。况且每次作文训练不一定每位学生都能写成功。针对写作技能还不熟练的学生,作文的素材、心灵独特的感悟都需要学生平时的积累。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学生养成用作文来记述自己心灵历程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练笔或随笔,并进而养成习惯。也许开始很难,但不能轻言放弃。当习惯养成之日,也就是学生主动求作之时。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它不允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带一点急功近利的色彩。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要想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功在平时,应落实在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上下工夫。以上仅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一点浅陋看法,仅供大参考。
参考文献:
1.韩文生.《作文教学从是记抓起》〔j〕.《中国教育科学》.2006/3-4,83页
2.张德芳.《对作文的一点认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2月上半月27页
作者单位:河北省曲周县河南疃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