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导入的方式
2009-10-23彭桂花
彭桂花
摘 要:新课导入对整堂课的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复习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其次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次可以解释课文题目导入;最后还可以直观形象导入法。
关键词:复习 巩固 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与新课的导入这一环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最多只占两三分钟的时间,但它却对整堂课的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导入新课成功的话,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究竟该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就自己的做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复习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在上课伊始,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就能为同学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正如《论语》中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例如:我在教学杜甫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先引出话题:杜甫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大诗人,号称“诗圣”,与“诗仙”李白一起被世人称为“李杜”,在他一生中一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那么同学们能记得他写的哪些诗呢?问题一抛出,一石击起千层浪,他们纷纷说出了《春夜喜雨》《赠花卿》《绝句》《月夜忆舍弟》等古诗。我又说:“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另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这样一来,既检查了同学们的积累情况,又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有些课文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很接近,他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如此一来,他们就能找到与文本的共同语言,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如教学《妈妈的爱》这篇诗歌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环节:我问:“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说:“喜欢。”我又问:“你们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妈妈呢?”他们都纷纷举起手来说了发生在他和妈妈之间一件件感人的事情。我再说:“是啊,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妈妈是我们避难的港湾;在我们迷路的时候,妈妈又是我们指路的明灯。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妈妈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今天我们再随着小作者一起来感受一下妈妈的爱。”通过这一番沟通与交流后,同学们都能带着自己对妈妈的无限感激之情来学习这篇课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解释课文题目导入
课文标题就是文章的文眼。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解释标题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题,了解学习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是这样揭题的:泸定桥于1706年建成,是四川和青海、西藏的交通要道。桥长100米,宽2.8米,高14.5米,是我国古老的铁索桥之一。北上抗日的红军于1935年5月到达四川泸定县大渡河。泸定桥建在离水面几十米高的大渡河上,由13根铁链组成,木板又被敌人抽掉了。河水波涛汹涌,水声震耳欲聋。红军突击队的22名战士英勇顽强,与敌人激战了2个小时,才夺下泸定桥,为红军继续北上抗日打通了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飞夺泸定桥》。请同学们读标题,思考:“飞”和“夺”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读课文,并思考:红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这样,带着问题读课文就能提高阅读效率。
四、直观形象导入法
有些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同学们经常接触到的,他们没有已有知识的建构,这很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如果老师在导课这一环节,能够采用图片、实物或多媒体等方式导入新课的学习,就能打破这一僵局,做到既形象直观,又能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使语文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翠鸟》这篇课文是第五册的一篇主体课文,也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范文。本文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为学生从未亲眼看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很难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引入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在出示课题后,便给同学们补充介绍:翠鸟是一种非常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又叫叼鱼郎。它叼鱼的动作十分敏捷,能深入水中一米多深去追鱼,小鱼如果被它发现,定难逃命。那么,你们见过它长什么样吗?学生们都说“没有”,眼中充满了遗憾与渴望,这时我就趁机出示翠鸟的图片,让同学们进行仔细地观察。这时,他们一下就来了兴趣,这为课文的学习创设了一个美好的情境。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精心设计一段独具匠心的导入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小区天回小学石门校区